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7章-用全身心倾听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作者案例:我和女儿的一次对话提醒我,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一天,女儿在照镜子时说:“我丑得像一只猪。”“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我大声宣布。女儿很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喊了声“爸呀”,然后摔上门出去了。我的安慰看来不合时宜。也许,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也许当时我最好问她:“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的行为建议:“我想你应该……”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回忆:“这让我想起……”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哈罗德·库什纳在《当好人遭难时》一书中诉说了他的苦难。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位新邻居因急事借走了你家的车。家人知道后责骂你:“你把车借给了陌生人,真蠢!”此时,你就可以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例子中,家人的观察是:车被借给了陌生人。有时别人的话基于怎样的观察,并不一目了然。例如,一位同事说:“你没有团队精神。”在这句话中,他并没有提到他的观察是什么。我们需要通过询问来了解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给他人反馈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1.“你说的是什么事?”2.“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3.“你希望我怎么做?”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简单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的,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得具体些。保持关注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保持关注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会妨碍这个过程。假定有一位母亲和我们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孩子不论我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听。”这时,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理解:“听起来,你很伤心,你希望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办法。”这样的回答通常会鼓励对方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的理解是准确的,这位母亲一般就会开始表达其他感受:“也许这是我的错。我总是冲他大喊大叫。”作为听众,我们继续体会她所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你希望你能多体贴孩子,以前没有做到这一点,你现在有些内疚,是吗?”如果这位母亲觉得我们能够理解她,她也许会接着说:“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我们这时可以继续把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她:“你有些灰心,你想加深与孩子的感情联系,是吗?”就这样,我们一直保持关注,直到她充分表达相关的感受。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有一次,我应邀去协调两个帮派之间的矛盾。在冲突中,双方都有人死亡。最严重的一个月,一方死了两人,另一方死了一人。为了帮助他们倾听彼此的意见并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我紧张地工作了三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感到筋疲力尽,我和自己说,我再也不想去协调任何冲突。可是,一到家,我就看到我的两个孩子在吵架。我没有力气去了解他们的情况,于是,我就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我年仅九岁的大儿子停了下来,问道:“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地表达我们的痛苦,那么,即使对方也处于痛苦之中,有时他也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需要。当然,我并不想冲着孩子大声地喊:“你们怎么回事?你们就不会乖一点吗?我在外面忙了一整天,还不够累吗?”我也不想说别的来指责孩子。我大声地提出请求,是为了提醒他们注意我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小结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非暴力沟通实例一位先生临死前的谈话:练习五倾听他人并给予反馈以下是甲和乙的十组对话。请问,在哪些对话中,乙用心体会甲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1.甲:“我又误机了,我真是个混蛋!”乙:“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太严格要求自己。”2.甲:“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些非法移民遣送回国。”乙:“这对改善社会治安有帮助吗?”3.甲:“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乙:“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因为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4.甲:“你从不把我当回事。要不是我帮你,你自己一个人能处理这么多事情吗?”乙:“你怎么能这样想!我一直都很尊重你。”5.甲:“你怎么可以那样和我说话?”乙:“我那样说话,你是不是很伤心?”6.甲:“想到我先生,我就有些气恼。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在我身边。”乙:“你是希望他多陪陪你?”7.甲:“我真受不了我自己,我现在变得这么胖!”乙:“慢跑也许会有帮助。”8.甲:“我紧张地筹备女儿的婚礼。可是,我亲家老是有新主意,真烦!”乙:“听起来,你有些着急,你希望能得到理解与配合,是吗?”9.甲:“如果亲戚来之前不和我打招呼,我真的不想接待他们。”乙:“我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我也这样。”10.甲:“你的表现让我很失望。我本来指望你们部门上个月的产出能够翻番。”乙:“我知道你很失望。但上个月我们部门请病假的人很多。”
本文标题:第7章-用全身心倾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5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