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诚信做人到永远-与诚信结伴同行
请你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诚信的广告牌?从生活中来为什么人们都爱用“诚信”命名自己的广告牌?学习目标1、知道诚信的内涵及重要性。2、知道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3、培养学生诚实做人,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什么是诚信?诚实守信具体体现基础诚信日本商人藤田接受了美国公司定制300万个餐具刀的合同,合同规定9月1日交货。但制造者要延期到8月27日才能交货,这样一来,除非空运,否则就无法如期交货了。而美国到日本的空运费用约3万美元,这样很不合算。他想:“不论怎样都必须如期交货,一旦失约,对方绝不再信任我们”。于是,他不惜花3万美元空运费租下波音707飞机,与8月31日装好货,10时飞往日本,如期于9月1日交了货。对方对藤田此举大为赞赏,第二年又向他订货,定制数比原来多一倍。但是,制造商又误了出货日期,他只好又租用飞机空运如期交货。从此,藤田获得了“诚信商人”的美誉,别人的订单源源而来,藤田也就大赚其钱。为什么别人都愿与藤田合作,定他的货呢?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日本餐饮业有条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计件讨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提高效率,少洗了两遍,于是她洗的盘子最多,拿到的工资也最多。她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可是,在不久的抽查中,老板用试纸测出了盘子的清洁度不达标,责问这个学生。她却振振有词:“洗五遍不也挺干净吗?”老板淡淡的说:“你不诚实,请你离开”。这个学生不得不到另一家餐馆应聘,老板打量她半天说:“你就是那个只洗五遍盘子的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她屡屡碰壁。不仅如此,她的房东也要她退房,万般无奈,她只得搬离了这个城市。思考:1、这个学生为什么搬离了这个城市?2、这个学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大事,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人无信不立诚信无价想想在下列情况下自己会怎么办?上课时老师要检查作业,我才发现昨晚因为看精彩电视节目忘记做作业了:课间活动,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我不小心摔坏了同桌的钢笔,当同桌回来时:发现送牛奶的人把邻居家的那份牛奶错投到自己家的奶箱里了:要做到诚信,首先要做的诚实,对自己诚实,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当得知自己的同学患了绝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他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为了让他心情平和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诚实并不意味要说出全部的实话。“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原则。小军是个很热心、豪爽的男孩,平时不论谁找他帮忙,他总是一口答应:“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答应的事情往往不能兑现,事后,也不给对方解释,渐渐地,大家有事再也不愿意找他了,甚至有的同学还有意疏远他。1、小军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吗?2、我们要做到守信,在向别人许诺时应注意什么?要做到诚信,就要做到信守诺言。许诺要慎重,不要轻易许诺。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放学路上,小军遇到了三个社会青年,向他勒索钱财。他们将小军身上仅有的5元钱翻出,并拿刀威逼小军明天给他们带200元,而且不准告诉家长和老师,否则就对小军不客气。小军赶紧连连答应,说:“明天一定给他们带来,绝对不告诉家长和老师。”那三个青年才放他回家。小军该怎么办?请为他出谋划策?信守承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某些特殊情况下做出的不合理,不正确的承诺就不能去履行。诚信做人到永远与诚信结伴同行诚信无价诚信做人到永远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为什么人们都爱用“诚信”命名自己的广告牌?到生活中去社会上有哪些不诚信的现象?(小组讨论)贪污渎职恶意拖欠文学造假制假售假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缺斤短两对人民和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对人民:不讲诚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导致了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相互信任度降低。对社会:不诚信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造成了社会各种秩序的混乱;成了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国家社会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小组讨论)国家: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社会:加强宣传,唤醒企业和人民的诚信意识。开展“质量万里行”“无假货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我宣誓:以诚待人,以信立身;说诚信话,做诚信事,当诚信人;在家,做诚信的孩子;在校,做诚信的学生;在社会,做诚信的公民;塑造诚信品格,践行诚信人生。唱着诚信之歌与诚信结伴同行没有准星的枪(哟),目标不清;缺乏诚信的人(哟),方向不明;说话要算话,一诺值千金;国无信不强,企没信难赢。说话要算话,一诺值千金;国无信不强,业因信方兴。没有根基的树(哟),不会长青;不讲信用的人(哟),寸步难行;做事做到底,守信得人心;人有信才立,企没信难赢。做事做到底,守信得人心;人有信才立,业因信方兴。
本文标题:诚信做人到永远-与诚信结伴同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8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