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
1第十二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下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3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其意义。难点是中国经济的前景。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步向前发展,取决于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受资源能源的制约问题、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问题、“三农”问题、二元结构突出问题、人口压力过大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因此,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压力和困难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经济前景绝不能盲目乐观。4第十二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第一节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第二节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第三节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第四节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任务5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上,中国曾长时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只是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由于政治腐朽、帝国主义入侵和掠夺,经济上才日益衰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重新走上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之路。6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顺应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摒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7第一节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8在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走向、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当属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市场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生产高速、稳定增长,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9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重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道路,耐心等待自然经济的缓慢瓦解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形成,而是必须借助国家力量集中调配资源,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和工业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打下物质基础。10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2)赶超型的战略的内在需求。(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11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二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这对于所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2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1)国家权利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2)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4)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13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以后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曲折历程。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14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第二阶段(1985年--1991年):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第三阶段(1992年---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15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5)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16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在短时期内直接从计划体制强行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渐进的过渡方式,即在计划体制基本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在旧体制之外引入市场因素来发展新体制,逐步对旧体制进行渗透、替代,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17中国经济改革由于市场化起点太低,加上转轨的双重性特点,市场化改革十分复杂,因而走上了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十分正确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改革风险较小,阻力较小,成本较低,推进的速度虽然慢些,但改革的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渐进式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与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所选择的激进改革不同,中国的渐进改革以较低的成本,非常平稳地在一代人不到的时间里就顺利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并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18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进方法,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的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第二,在整个渐进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所以,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实行“双轨体制”,借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减少改革阻力、争取改革的合法性之目的;第三,在渐进改革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192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20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现代产权制度不健全。21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土地和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服务领域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22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方式还不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履艰难。23在收入分配方面,调节分配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矛盾突出。24在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些都说明,深化体制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体制转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种种新问题和矛盾复杂纷呈的局面,也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和改变。25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必须坚决地推进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进程。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为如期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良性循环;才能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特别是继续推进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涉及对外开放、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任务,不仅要加大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6第二节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一、外贸体制改革及其成效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及结构的提升三、积极加入或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27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28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自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要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29一、外贸体制改革及其成效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1978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体制以产品经济为背景、以单一计划经济为基础、由国家垄断经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日益深入。1979年,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外贸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揭开了外贸体制改革的序幕。之后,相继扩大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对外贸易自主权。30到1979的10月,外贸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包括下放外贸经营权,弱化集中管理;改革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实行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批准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运用价格、汇率、税收、关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健全的外汇调剂市场;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负盈亏。在上述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之上,1994年7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7年3月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使对外贸易体制逐步走上了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规范化的轨道,为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参见表12—1)。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1988年跃上千亿美元大关,2001年更是增加到了5098亿美元,增长了24倍。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同期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比世界贸易年均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2002年达到6207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由1978年的32位,到1997年进入了前10名,到2004年更是上升到了第3位。32表12-120年来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额年均增长总额年均增长总额年均增长1981-1985年2905.413.01281.68.41523.616.11986-1990年4864.110.62325.317.82538.44.81991-1995年10144.519.55183.519.11961.019.91996-2000年17739.211.09616.910.88122.311.21996-2000年45583.224.623853.025217302433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走向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
本文标题: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