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六讲--压力的应对
第六讲压力的应对第一节概述一、相关概念:(一)应对:1、几种定义:个体试图应付压力情境的努力所有控制、减弱和耐受内部需求的认知方面或行为方面的努力(Folkman&Lazarus,1980)应对的整合概念: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努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压力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耐受压力带来的效应(肯尼斯·马塞尼)2、应对的特点:不总是健康的不总是清醒意识到的并非要完全消除压力源用于减少情感上或躯体上的痛苦,而且任何时候处理压力源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3、应对的目标:改善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减轻情感痛苦与烦恼3、成功应对的标志:生理和生化标准(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最常用)(二)应对方式:人们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的反应方式。个体在应对过程中多表现出来的类型或使用方式的概括。又称应对策略。它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代表着应对的一种倾向性。个体经常使用的应对策略代表着其应对风格。二、应对方式分类:(一)根据应对焦点不同:此分类法着眼于应对过程的具体的特点,有助于深入分析和提供训练1.问题焦点:是一种直接处理问题或压力的策略。在此过程中,个体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者提高自己为改变情景所需要的能力。问题焦点策略既可以指向环境中的问题也可以指向自己,即个体可以改变自身而不是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即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或改变自己的目标来应对压力。问题焦点策略有助于解决问题,从而降低或排除压力。2.情绪焦点:并不针对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情绪策略或认知策略,它改变着对压力情景的看法,或直接缓解情绪。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不能控制时,往往会采用这种应对方式。小资料:应对方式自测Lazaru对日常人们在压力下的行为表现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判断一下自己习惯于使用哪种策略,以后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提高应对的效果。应对压力的各种方式改变压力来源或是改变个人与压力来源的关系——经由直接的行动或是问题解决的活动。攻击(破坏、去除,或是减弱威胁)逃离(使自己置身于威胁之外)寻找其他的途径(磋商、交涉、妥协)预防未来的压力(增加个人抗拒力的活动,或是减少预期的压力的活动)改变自己——经由使自己觉得舒适的活动,但并没有改变压力的来源。以身体为主的活动(使用药物,松弛法,或生理反馈法)以认知为主的活动(有计划地分散注意力、幻想、冥思)扭曲现实的潜意识活动(二)马塞尼小组的分类:1.斗争反应:压力源引起的反应;企图减轻或打败压力源2.预防反应:改变感知或抵抗压力后果;防止压力源出现(三)自我防卫机制所谓防卫机制是指自我用以避开正常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焦虑和冲突,进行自我保护的一些心理策略。我们所有人都可能通过自我防卫机制来减低失败的影响,缓解焦虑情绪,维护自己的适宜性和价值感。但自我防卫机制中有些是积极的,如升华、补偿或增强努力,但也有不少是妥协性的或消极的。后者具有自我欺骗或歪曲现实的特点,而且此过程往往在潜意识中进行,不一定为个体所自知。适当产生一些防卫反应能够帮助人缓解压力,但经常使用妥协和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会使人回避现实,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会过度依赖防卫机制。这是因为心理健康差的人对压力比较敏感,而且他们的应对能力较弱。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如下:补偿作用(compensation):通过强调一些合意的、受赞赏的特点来掩盖自己的弱点,或是通过在另一个方面或另一领域求得充分的满足,以补偿自己某一弱点和蒙受的挫折。否定作用(denial):通过拒绝看见或拒绝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来减轻焦虑,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伤害。比如拒绝讨论使自己不愉快的话题,忽视批评,忽视存在的问题。替代作用(displacement):将被禁锢的情绪转移释放至较最初引发情绪对象的危险性小的对象身上。在压力下,这种被禁锢的情绪往往是敌意,个体引起一些敌意性情绪时不敢直接表示,通过替代来发泄。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通过攀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机构来增长自己的价值感,藉他人的光彩来荣耀自己。情绪绝缘作用(emotioninsulation):降低对潜在伤害情景的情绪卷入,退缩至情感钝性状态,以避免受到伤害。比如对一些渴望成功的事情在结果未确定前不报以热情,以免失败受到伤害。投射作用(projection):将自己内心不可接受的动机归属于他人,或因某些过错和缺点责怪别人,而实际上这些过错和缺点存在于自身。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因此值得自己和他人的赞同。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甜柠檬机制是指,不仅的自己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而且显示出自己所有的东西是特别好的。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不让真实欲望被表达出来,以对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用以建立一道栅栏保护自己或维护自尊。退化作用(regression):退回早期的发展水平,恢复使用比较幼稚的方式来应付事情,或满足自己的愿望。潜抑作用(repression):将一些不愉快或不被接受的念头、感情或冲动从意识层面排除。升华作用(sublimation):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以一种正向的、可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抵消作用(undoing):以象征性的举止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藉以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或不平衡。成功应对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控制其生活情景,成功应对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个体使压力情景更加可以容忍。所以应对压力并非必须排除压力,而是学着使压力情景产生的痛苦最小化。在此意义上,自我防卫机制是我们天生的心理保护机制,每个人都会使用防御机制,它帮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直到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应付它。只有当防御机制成为一个人主要的应对方式时才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有问题。三、应对的个体差异和压力反应的中介因素压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是非直接的,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起作用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等都是影响压力反应的中介因素。(一)性别:由于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化中的不同角色和特征,两性在应对方式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1、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response):沃尔特·坎农(1932):雄性和男性为主具体表现:幽默、酗酒、吸烟、运动、娱乐、分散注意2、趋向和表现友好的反应(Tend-and-befriendresponse)谢利·泰勒(2000):雌性和女性为主具体表现:寻求支持、发泄(购物、吃东西)、易积极再评价并接受事实、宗教信仰、(二)社会支持1、概念:个人需求获得他人回应和接纳的感觉,对应对压力有相当大的帮助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是个体采用应对策略和应对外部行为的重要外部资源2、社会支持的近义词:社会纽带有意义的社会接触密友的可获得性社会联系人的友谊关系3、社会支持分类(1)客观的、实际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组织、团体的交际等所获得的程度。(2)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指个体受到社会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4、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1)直接影响假设:任何时候社会支持对人都是有益的(2)防御假设:社会支持对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只在不良的生活事件发生时才起作用,而在平时则不起作用两者都得到证实小资料: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好朋友,还有其他人(如亲戚、邻居、老师、同学)。以下有12个句子,每个句子后面各有7个答案。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句后面选择一个答案。(1)表示极不同意,即说明你的实际情况与这一句子极不相符;(7)表示极同意,即说明你的实际情况与这一句子极相符;(4)表示中间状态。依次类推。(1)极不同意(2)很不同意(3)稍不同意(4)中立(5)稍同意(6)很同意(7)极同意1.我能够与自己的家庭谈论我的难题2.在发生困难时我可以依靠我的朋友们3.在我遇到问题时,有些人(亲戚、邻居、老师、同学)会出现在我的身旁4.我的家庭能够切实具体地给我帮助5.我的朋友们能真正的帮助我6.我能够与有些人(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共享快乐与忧伤7.在需要时我能够从家庭获得情感上的帮助和支持8.我的朋友们能与我分享快乐和忧伤9.当我有困难时有些人(亲戚、邻居、老师、同学)是安慰我的真正来源10.我的家庭能心甘情愿协助我做出各种决定11.我能与朋友们讨论自己的难题12.在我的生活中有些人(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关心着我的感情总分分值越低,说明社会支持越缺乏;反之,分值越高,社会支持越有力。各有似道题目反映社会支持的三个来源:家庭、朋友、其他人(亲戚、邻居、老师、同学)(三)人格:1、自我治疗人格—疾病倾向人格:(Friedman,Hawley,Tucker,1994)根据压力易感性划分:压力经常引发疾病,但有些人更容易生病。压力易感性与各种人格差异有关p690连续体的两端:疾病倾向人格:往往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来对压力作出反应,导致生病和短命自我治疗人格:2、A型人格—B型人格:根据个人面对人生挑战的典型方式所做的人格分类(Rosenman,1993)A型人格B型人格面对挑战时通常争强好胜、缺乏耐心、带有敌意情绪、控制欲强面对挑战时通常较有耐心、比较放松、不好竞争能主动而有效地处理压力,勇往直前、全力竞争。通常学业成绩优良而且事业有成在工作以外的活动上花费时间较少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上有些麻烦更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关键因素在于敌意)男性、城市居民、父母均为A型性格者、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小资料:疾病与人格疾病与性格相关急躁好胜性格易患冠心病来源:北京科技报(06/11/2809:23)心理因素对身体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日前,在天津医大召开的国际老年医学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200多名医学家就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行广泛地交流。会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副主任王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高血压与应激情绪、性格特征,特别是A型性格密切相关。人类关于性格与疾病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早有专家提出,共患某种疾病的人,其性格有类似之处。急躁好胜型的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赵博士是某研究所最年轻的学术专家,去年体检时发现左心室增大,今年初体检时,又发现心电图有改变。医生劝他休息,而他总是说忙。终于有一天,赵博士在办公室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晕厥倒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许多人认为赵博士死于忙碌的工作,也有人认为他是死于心脏病。但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来看,赵博士死因之根本很可能在于他好强的性格。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医学博士心脏病专家迈耶·弗雷德曼在诊所里发现,来就诊的冠心病患者所坐的椅子后腿下的地面上,有两个凹陷。经过仔细观察,原来是患者来诊所候诊时,心情都很急躁,抱怨候诊的时间太长,往往把椅子两条前腿翘起来,以椅子后腿作为支撑,并把自己的双腿交叉起来,不断地摇动或转动着椅子,直到护士叫到他的名字为止。就这样,年复一年,许多冠心病人都这样摇晃,使地面形成了凹陷。在观察研究了大量这类行为之后,弗雷德曼在1987年用4个单词来概括其特性:易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这4个单词中有两个都以字母A开头,于是“A型性格”这一概念从此出现。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雄心很大,有进取心,时间观念特别强,整天闲不住,但易急躁,对人不信任,人际不融洽。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等人经过长达20年的观察研究,发现A型性格的人患冠心病是B型性格的1.7~4.5倍。后来,许多医学研究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性格有关。八成长寿老人属于遇事想得开的B型性格弗雷德曼和罗森曼发现了易致冠心病的A型性格的同时,又把与A型性格相反的性格归为B型性格。其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偏A型或偏B型。现在,医学和心理学界总结出了典型B型性格的特征———容易相处、不易激动,社交适应性较好,遇事想得开,不耿耿于
本文标题:第六讲--压力的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4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