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君》教案黄宗羲衡阳市铁一中学王爱民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2.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3.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2、文言词句。教学难点: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认识。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二、作者作品1、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2、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该书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这部书堪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有2000多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它不啻暗夜火炬,隆冬春雷。《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源于《周易》中的卦辞,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共21篇文章。《明夷待访录》一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阐发了民主思想。《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这是非常鲜明的民主启蒙思想。《明夷待访录》对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臣并非为君而设,臣的职责是为天下万民,并非为天子一人。这就彻底颠覆了封建“三纲五常”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君为臣纲”,从而建立了一种接近现代民主原则的君臣观。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出发,黄宗羲认为相应的法律制度应该是“天下之法”,而非“一家之法”。这一论断,具有朦胧的依法治国之意。他还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参政议政的作用,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通过士人的舆论监督,使政府不敢怠侵,兴良政,去弊政。这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在经济上,黄宗羲突破“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曾高度评价说,他对《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道天下并不是没有能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三代”时的兴盛可以慢慢复还。《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对于鼓动民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与作用。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三、学习课文1、整体把握《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2、朗读课文(1)音、形、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仲:排行第二。逐利:追逐名利。经营:筹划办理。博:取得。惨然:惨痛的样子。屠毒:杀害;毒害。敲剥:敲诈剥削。花息:利息。向使:假如。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2)通假字视之如寇雠雠,同“仇”。3、疏通课文(1)词类活用①离散天下之子女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②独私其一人一姓乎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2)古今异义①人而又去之者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地。②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一般人。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③尧、舜是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司。(3)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许由、务光是也。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②状语后置句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4)课文翻译译文参考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难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百姓,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人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这个没有别的原因,古时候把普天下人看做主人,把君主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凡是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为了君主。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求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到惨痛,还说:“我原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息呀。”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人的最大祸害的,乃是君主呀。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古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敬爱、拥护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父亲一样亲,把他比得像苍天一样崇高,确确实实不算过分呀。现在呢,普天下的老百姓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敌,称呼他为独夫民贼,原是应得的下场。可是那些浅陋的读书人拘泥死板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准则笼罩于天地之间,是无法逃避的,甚至于夏桀、商纣那么残暴无道,还要说商汤、周武王不应该去讨伐他们,反而虚妄地传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这样的无据可考的事情,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被屠毒的血肉,跟那腐烂的老鼠一样显得微不足道。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代的君主,想要借用“(君主)如父如天”空洞名义,来禁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的,都认为孟子的话不利,以至废除孔子庙里的孟子牌位,这不就是从浅陋的读书人那儿开的头吗?四、问题探究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旨。【提示】本文主要阐述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首先作者在写作标题的拟定上已基本点明了这一写作倾向。因为“原君”的意思是推论为君之道。正是因为这样,作者首先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产生的原因是君主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而君主的天然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作者对此罪恶行径加以斥责,从而指出今之君主已成为“天下之大害”,表现出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五、课堂练习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兴:兴办。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接受。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得:能够。D.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某:某人。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公害逐利骨髓腐鼠B.莫大肝脑惨然创业C.无稽寇雠利害呜呼。D.屠毒安宁崩馈窥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C.此其人之勤劳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①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莫:一————②许由、务光是也是:————③孰与仲多孰:——一①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为:——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一————5.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译文:②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译文:③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译文:④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译文:答案:1.D。某:我。2.D。馈—溃;侍—伺。3.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4.○1莫,不定代词,没有谁。○2是,代词,这。○3孰,副词,哪个。○4为,介词,替。○5为,动词,当做。5①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②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③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
本文标题:《原君》教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4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