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本章重点】1.儿童心理发展的内涵。2.促成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根本原因。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8.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这一段时间内的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出现的连续和系统性的变化。复杂性:1.儿童心理的发展涉及到认知、人格、社会性等多个方面。2.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交融作用。3.儿童心理发展速率的非同步性。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第一个原因——自然成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学习或适应。在生物程序预先设定的发展阶段,儿童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认知、社会情绪等心理机能逐渐内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1.阶段论与连续论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3.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发展阶段4.国内学者的阶段划分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精神医学研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心理性欲理论1.心理性欲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类天生就有两种基本的本能:生的本能和死亡的本能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冰山理论)(2)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处于生物水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根据环境的现实性来限制基本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以公认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我限制本能的冲动,遵循道德标准。在所有的本能中,性本能为主,并且贯穿一生(从出生到死亡)(3)性欲发展的五阶段口唇期(0-18个月)通过吸吮、咀嚼和咬等动作或行为来获得快感,寻求乐趣。婴儿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性的人格特征;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肛门期(18个月-3岁)排泄和潴留的快感大小便训练造成儿童与父母的冲突肛门期排泄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肮脏、浪费、凶暴和无秩序;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性器期(3-7岁)以抚摩或暴露生殖器来获得满足。儿童以异性父母为“性恋”对象。这种幼年的性欲由于受到压抑在男孩心理上就成了伊底普斯情结,在女孩心理上就成了爱勒克屈拉情结。如果这两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潜伏期(6-11岁)潜意识压抑嫉妒和不安之后使性冲动处于潜伏状态儿童将上阶段以父母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学习、体育、歌舞、艺术和游戏等。这一时期儿童躲避异性,男女界限分明,团体活动也男女分开进行,游戏中以同性伙伴为主。这一现象持续到青春期才有改变。生殖期(12-20岁)同龄异性关系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发生在随之而来的青春期,男女儿童在身体上和性上趋于成熟,性能量和成人一样涌现出来,异性恋的行为明显。个体在这个时期的最重要任务是力图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个体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为具有异向选择配偶或抚养子女的异性爱权利的、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2.性欲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争议:性泛化启发:动力说(潜意识),阶段论二、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受巴甫洛夫的影响反对对意识的研究: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和精神。反对对遗传的研究:S-R(刺激-反应)教育万能论:人类较为复杂的行为形成完全由于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早期训练。2.斯金纳关于操作性行为的观点行为的获得: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如果得到强化,则建立起了某种连结,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视频:《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实验—鸽子转圈》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认识事物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规律;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和重外部行为的模仿和研究。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视频:《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温和的行为主义者观察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榜样学习:许多社会行为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不需强化,这是一种“无尝试学习”,也可称为认知,是通过形成一定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操作或行动。心理机制:替代强化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先天的成熟,也不是后天的经验而导致的,而是源于主体(儿童)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1.发展中的同化与顺应个体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作用的过程(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结构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变化的结果是思维过程质的变化(图式)皮亚杰认为每个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就是图式。图式是个体用来解释某方面经验的一种思维或动作组织方式。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和客体,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皮亚杰的经典实验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一般在1周岁左右)。皮亚杰的经典实验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活动中掌握关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客体永恒性(能够玩捉迷藏游戏)前运算思维(2-7岁)表象思维,很少使用推理和逻辑皮亚杰在实验中,让儿童挑选自己和对面模型的图片。结果发现儿童可正确的选择自己一面的图片,但是不能正确选择对面的木偶所看到的图片。具体运算思维(7-11岁)逻辑思维能力明显进步,仍然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不能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可以懂得上图所示实验(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正确的分类,并进行类的运算。例如,给出18只红色的木珠,2只白色的木珠,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也能正确地依照颜色分类,但是如果问他们红珠多,还是木珠多,儿童会回答红珠多,因为他们还不能区分事物的类和属;但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就能正确地回答,因为A(红珠)+B(白珠)=C(木珠),C-B=A,所以AC。去中心化形式运算思维(11岁-成人)思维抽象化,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例如,皮亚杰曾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给儿童A、B、C、D、E5瓶药水,其中A、C、E3瓶药水混合后能形成一种黄色液体,B是一瓶清水,D是漂白剂。然后让儿童设法配成黄药水。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知道把任意两瓶水溶在一起,即AB、AC、AD、AE或BC、BD、BE等等,当这些尝试失败后,他干脆就把5瓶水倒在一起,但是由于漂白剂的作用,还是不能达到目的。四、社会文化理论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的结果,如知觉加工高级心理机能:以心理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内化说心理结构是内化的结果,在社会和教学的制约下,学习者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之后才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活动,并随着外部与内部活动相互联系的发展,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五、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心理学尤里·布朗芬布伦纳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人类的发展。他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也承认个体的先天生物特征与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着发展,但该理论的侧重点在于精细地分析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发展中的个体处于所有环境中的最中心,由中心向外,逐层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第三节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历史一、西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历程二、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历程
本文标题:第二章发展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