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生理成熟和发展概览身体和体重的变化:两个快速生长期0~2岁:2岁时身高达到成人的一半,体重是出生时的4倍。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头占20%。②青春期(女孩10.5岁,男孩13岁左右):躯干和腿生长的都很快。腿长占50%,头占12%。2岁~青春期:身高每年增约5厘米/年,体重增约2.5千克/年。腿生长的最快。身体比例的变化生长规律:头尾发展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头部到尾部。如:怀孕的最后3个月和出生后头两年被称为“大脑发育加速期”,出生时头大小占成人后70%,脑重占成人脑重25%,2岁时,增加到75%。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岁—青春期,腿生长迅速。近远发展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身体的中部(或近端)到周围部位(或远端)。如;在孕期,胎儿的胸腔和内部器官最先形成,然后才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在婴儿期和儿童期,胳膊和腿的生长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接近青春期,生长模式发生逆转。身体不同系统的生长曲线图注:每一条曲线表示一组器官或身体部位的大小与20岁时大小的比例(20岁时的发展水平在坐标上显示为100%。“总体情况”曲线描述了身体外形以及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和肌肉的发展变化。总体而言,大脑和头部的生长快于身体的平均生长速度,生殖器官发育速度较慢(淋巴结和淋巴系统的其他部分,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生长得也很迅速,在儿童期晚期和青春期时甚至超过成人水平。身体不同系统的生长曲线青春生长加速期时的个体差异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阶段划分:婴儿期:个体从出生到3岁产前期:受精卵到出生前的280左右,分为胚肿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9~38周)。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以下两类: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防御和定向反射),也称生存反射。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和巴宾斯基反射)4~6个月内自行消退。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遵循着睡眠—觉醒的活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化的生活行为模式。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可修复性: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二、婴儿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贝利婴儿发展量表适用于从初生到30个月的婴儿的一种综合性量表。1969年发表修订版。它包括3个部分:运动量表:用于测查婴儿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智力量表:用于测查婴儿的视觉与听觉对刺激物的反应、手眼协调的能力、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行为记录:有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合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的广度等三部分。婴儿主要动作发展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重点: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5~6月出现)。意义: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二、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二、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后,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如范兹的“观察箱”感知觉发展优先注视范式新生儿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如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婴儿视觉偏好婴儿的视敏度婴儿各种感觉的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深度知觉:6个月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与自主运动有关系吉布森的“视崖实验”注意的发展特点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记忆的发展2-3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30天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婴儿的“记忆缺失”:自传体式的记忆依赖自我表象、语言技能。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辨认同一类——习惯化;区分另外类别——去习惯化;9~12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三个水平: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言语发展的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理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言语的发展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观点: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婴儿的发音分为:简单发音阶段(0~4月)多音节(连续音节)阶段(4~9月)学语萌芽阶段(9~12月)3岁左右时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的发展词汇的发展1岁~1.5岁,词汇量50左右3岁,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词汇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句法的发展1~1.5岁: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5~2岁:简单句,复杂句3岁:完整句1.5岁~2.5岁是关键时期3岁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利用手势进行交往交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是动力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婴儿已能把自己关于物体、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间关系的知识按类别组织起来。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适应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的气质按活动特征划分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分成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分为攻击性行为和探索性、刺激性行为。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学说):容易型(40%):随和、脾气平和、接受新事物、开放和适应。困难型(10%):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易怒、攻击行为。迟缓型(15%):不活跃,有点抑郁,反应慢,对新异刺激反应较温和,不会过激或消极。无法归入上述三种类型的,称为混合型(35%)气质能否改变取决于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度。——“拟合优化模式”一、婴儿的气质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2~7个月之间,基本情绪: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2岁时:出现自我意识情绪: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情绪的发展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100天)兴趣-反应模式下的婴儿感知运动活动。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0.5岁前后)相似性再认。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主动地去感知新异物体,不断施加动作,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影响他感兴趣的新事物。二、婴儿情绪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母婴之间的微笑可以相互激起、支持和强化。二、婴儿情绪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哭泣分化过程: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和主动操作性的哭。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分离焦虑最初阶段:哭、悲伤,求助,愤怒的抗议;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第三阶段: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怕生:陌生人焦虑(6~8月),2~3岁入园时有入园焦虑(梯度入园)。分离焦虑二、婴儿情绪的发展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能性的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7~8个月)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意义: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哈洛的“猴子”社会性依恋依恋的定义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社会性依恋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安全型依恋(65%-70%)回避型依恋(20%)反抗型依恋(10%-15%)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父母教养方式与依恋类型有关依恋的文化差异日本、以色列:分离焦虑和反抗型依恋。德国:回避性依恋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实验依恋的文化差异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意义: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意义所在,积极的应答和反馈;情绪性: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满足愉悦的需要;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四、婴儿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新生儿:有区分自我和环境的能力。15个月左右:能将自己和他人分来,“点红实验”2岁:能进行自我分类,玩具出现性别差异。哈特把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主体我的自我意识(1岁左右):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客体我的自我意识(2岁左右):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四、婴儿自我的发展耐心、敏感的教养方式
本文标题: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