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2018)
1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学(第一至第六章)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2018.5)题型一、填空:30%二、单项选择:15%三、名词解释:15%四、简答题:(任选四题)20%五、论述题:(任选两题)20%提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化”和“文明”概说一.“文化”的语源“文”是一个原创个体字。在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错画也”。《周易》里说:“物相杂,故曰文”。“化”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化”字在《说文解字》被解释为“教行也”。“文”与“化”的搭配使用,最早见于《易・贲(bì)卦》中的《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二.“文明”的语源“文明”一词首见于《尚书・舜典》之“睿智文明”。按孔颖达的说法,则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胡适1926年在其《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将“文明”定义为“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而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三.“文化”的内涵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第二节中华民族的演变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二.中华民族的组成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大致说来中华民族是由三大族团:华夏、东夷、苗蛮(有人认为由东夷、西羌族团)形成的。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內涵一.“中国”的语源“中国”一词,最早是在“何尊”上出现的。但与我们现代汉语里提到的“中国”的概念是不一样的。铭文中所谓“中国”,意为“天下的中心”,即洛邑。“中国”一词尚有多种表现方式:如华夏,九州等。而“中华”一称在《三国志》就已出现。唐代韩偓的诗句中就有:“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九州”始于战国中期,《禹贡》将“中国”版图分为:冀、兖、徐、青、扬、荆、豫、梁、雍九州,故常以“九州”称代“中国”。2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天人合一理念和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农业立国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成为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北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三.农耕文明与礼仪制度特殊的地理环境,诞生了我们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决定了我们的礼仪制度来自对天地自然的崇拜;思考题一、你如何理解“文化”一词的含义?对现今流行的各种文化有何看法?二、你认为“传统”都包括哪些内容?三、你对一种文明的形成有何看法?四、你觉得文明有无优劣之分?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你有哪些影响?第二章农耕文明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诞生了中国的农耕文明,气候的变换和民族迁移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黄河、黄土高原所在的“中原”成为最早的农耕区。三、中国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影响(1)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使得中华先民过分依赖天地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和与天地参;(3)促成了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4)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明:1.农业的起源:传说农业的发明者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尝百草、发明了医药。《说文》: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丯:jiè,野草)。黄帝“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又是冠冕的发明者。2、北粟南稻的农业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居住的中原先民,是粟、黍等旱地农作物栽培的发明者。新石器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业工具和粟的碳化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南方先民,是水稻的发明者。河姆渡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的堆积。重要的农作物——五谷:黍稷麦菽麻(稻):都在《诗经》中出现了。3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一、远古文化族团的分布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把中华先民分为三大部落集团: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二、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重新组合:1.华夏:汉族的前身,直接来源是夏、商、周三族。2.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西周分封区域以外的地带所居住的人们。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一、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来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规准则。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并通过《周礼》将其理论化和法典化。嫡长子继承制、同姓不婚制、分封(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共同构成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第五节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一.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二、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腊文明。思考题1.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2.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什么特点?3.简述农耕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对强化家庭伦理秩序和维护国家统治有何作用?5.你认为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有无优劣之分?第三章敬天礼地第一节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拜二、社稷之神农耕文明决定了先民对土地的依赖。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是人们最大的心愿。“社稷神”崇拜由此诞生。土地是权利的象征,历世王朝都用“江山社稷”代表天下、国家。历朝统治者都把祭祀天地作为头等大事。宫殿建筑布局“左宗右社”,设有专门祭祀“社稷”之神的社稷坛。三、反映在汉字中的自然崇拜土:《说文解字》: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和“吐”同一个发音,意为从土地里“吐”出各种谷物。为象形字。“社”的原型。禾:《說文》:嘉穀也。象形字,像谷物(粟)成熟吐穗之形。4第二节《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天地观一、《周易》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周易》堪称中国上古三代文化的百科大典,它对后世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两家学说影响至深,中国文化中许多基本观念或精神都可见到它的踪迹。二、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阴阳五行学说概要: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背向,后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两种趋势或状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用以说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起源。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相互制化的关系。第三节儒道对天的理解一、孔子对天怀有敬畏之情。在他有名的“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把“畏天命”放在第一位。二、孟子不再重视或强调天的主宰性和宗教意义,而是赋予“天”以道德的内容。三、荀子强调“天人相分”,顺从天意的同时也要有人为的努力,第四节敬天礼地的仪式一.礼仪的起源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周公将礼仪制度完善下来。孔子推崇西周的礼仪制度,把“礼”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倡导“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他整理文化典籍,《礼》成为“六经”之一。宋代,发展成“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祭天:始于周代,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敬天礼地之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青璧颜色与天相似,黄琮颜色与天相应。天坛顶部是蓝色,故宫是黄色,黄帝的龙袍也是黄色。思考题1、你如何看待中国人的神灵崇拜?2、简述“社稷”一词的含义。3、举出几个我们生活中阴阳五行的例子。4、结合我们的文明特点,谈谈古人敬天礼地的含义。5、你认为现今社会,“敬天礼地”还有无必要?说说理由。第四章礼仪制度第一节礼仪制度的产生礼仪制度滥觞于“三皇五帝”,成熟于夏商,完善于西周。一、殷商神本文化:51、礼仪产生于神灵崇拜。殷商尊神尚鬼:《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民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尊神重巫,体现出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殷商是神权时代。神有三类:上帝神、祖先神和自然神。2.祭神需要大量礼器青铜器是重要礼器,用于祭祀的主要是食器和酒器。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就是把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后世,鼎由祭祀重要礼器逐渐演变成国家或权利的象征。二、周朝的人本文化1.西周的礼仪来自敬天法祖:周人把敬天的宗教与王权天授的政权、祭祀先祖的族权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天帝为皈依、以宗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天授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法祖”从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延绵三千年而不衰。2.宗法建构:“宗”为象形字,意为屋宇下设神主祭祀,最尊者才有资格为神为主,一般是最尊者为祖,次者为宗,简称祖宗。3.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制定了一套套敬天法祖、敬德保民、缓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宁的生活准则,从而产生了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第二节礼仪制度的内容一、“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1.周礼包括形式和内容,“礼”为内容,一为亲亲,二为尊尊;“仪”为形式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合称“礼仪”。周礼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等,都要严格遵循符合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二、《周礼》中的“五礼”“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①吉礼,为祭祀之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祭:《說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酉:是“酒”和“尊”的本字。表示盛酒器则在“酉”旁边加上了一双捧着酒的手,这就是“尊”。商周,酉瓶就是酒瓶。仰韶文化的酉瓶是被专门用来装酒的“神器”。②凶礼,为丧、忧之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③军礼,为师旅与征役之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④宾礼,为礼宾之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⑤嘉礼,为喜庆之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冠礼是一种成年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jì)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四礼乐相应中国古代的乐器浩如烟海,周朝时有记载的就有80多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之多,周朝以制作乐器的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6亦称八音。代表乐器如:金:钟;石:磬;丝:琴
本文标题: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20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8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