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华师国学典籍第一讲概述
1国学典籍讲稿张三夕2007年9月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场白:关于课程设置(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教师和考试的说明课堂纪律:手机静音或关机。不看与本课程无关的报刊书籍。内容概要:“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或固有学术的简称。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国学的基本内含,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朝代或专题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并适当介绍国学的某些专门知识,如经学、小学、目录学等,使学生对国学能够有一个基本了解,以扩大他们的文史视野,为进一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奠定传统文化的一定基础。教材:1.高华平主编:《中国文化典籍选读》,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版;定价40元。必备。培养方案所列参考书目:2、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3、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5、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6.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湖北教育出版社教学安排:教材分六个专题;本人教学计划四个专题。三个老师主讲:张三夕、高华平、王齐洲。考试:学期结束时当堂笔试(题型:一、默写、标点并以现代汉语翻译教材中的指定篇目的某一段落;二、简述题;三论述题)对象:1.文学院2007级文学类研究生;2007年9月—12月;教室9—21。人数170人。2.文学院2008级文学类研究生;2008年9月—12月;教室8201。人数人。3.文学院2009级文学类研究生;2009年9月—12月;教室8411。人数126人。4.文学院2011级文学类研究生;2011年9月—12月;教室6201。人数98人。5.文学院2012级文学类研究生;2012年9月—12月;教室8313。人数95人。6.文学院2013级文学类、语言文字学类研究生(扩大范围);2013年9月—12月;教室8510。人数147人。课前准备(资料等):1.学生花名册;班干部或研究生会负责人联系方式;教材购买。2.讲稿。3.教材及参考资料。4.教室音响2第一讲国学典籍概述一、什么是“国学”?(关于“国学”概念理解的歧义)什么是“国学”?这是当代“国学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国学热”引发的一些争议,来源于人们对“国学”概念理解的不同,比如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学,复兴国学就是主张尊孔读经;有的人认为“国学”是与西学对立的学问,提倡国学,就是反对西学;还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国粹”,坚持国学,就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等等。实际上,“国学”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通用的、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对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就无法展开对国学问题的有效讨论,并达成基本的共识;就会形成甲说甲的“国学”,乙说乙的“国学”,要么相互冲突,要么互不搭界。广义地讲,“国学”是指中国学术文化、中国固有学术、中国本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或简称。它的同义词是“国故”或“中学”。这是被《辞海》等工具书固定下来的某种约定俗成。但是这种定义非常笼统,进一步推敲,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国学”内容的时间断限及其与西学关系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金景芳、吕绍纲在《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兼评〈跳出国学研究国学〉》一文中指出:“国学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晚清学者讲‘中体西用’的与西学相对而言的中学应当就是国学。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新学不应在国学的范围内。”(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而《国学大师丛书》的总体编辑钱宏认为:“所谓国学就其内容而言,系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今之所谓国学,起码应拓宽为:近代中国学子用考据、义理之法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之学术。这些文献,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划分,为经、史、子、集。”最后归结为:“‘国学’概念,实指:近代以降中国学术的总称。”(见百花洲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代出版说明)“国学”到底是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还是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如果说按照前种理解,那么,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的学问都是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人们凭什么把他们称为“国学大师”?显然这种理解有不合适处。如果依据后种理解,那么“国学”的范围是否过于宽泛,人们为什么不把中国哲学史或文学史称为“国学”?显然这种理解在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制中也有不合适之处。正确理解“国学”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国学”是民初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学人对本国固有学术的一种称谓或坚持,它是晚清流行的“中学”概念的继续。就“中国学术”而言,“中学”取“中”,“国学”取“国”,两者均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中国学术,研究者乃中国学人。“国学”概念意在排除以外国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以及由外国学者来研究的中国学术,后者通常被称为“汉学”或“中国学”。“国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都带有明确的“中国特色”的指向或意蕴。二、“国学”概念是近代中—西学术二元架构的产物,没有西学,就没有国学。乾嘉以前中国就没有“国学”概念,中国学术史长期只有“汉学”、“宋学”、“理学”、“考据学”等主导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学,它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比如训诂学就是地道的国学;作为研究方法的国学,它既可以坚守传统的义理、考据学,又可以借鉴西学,今天中国学者研究训诂学实际上已经在借鉴西方的语言学和解释学等理论和方法。因此,国学与西学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或后现代的语境下。三、“国学”概念虽然缺乏统一的严格界定,但自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已经沿用一百多年,说明这个概念在研究中国学术某些论域时是有效的,否则,它早已过时,或昙花一现。坚持这个概念,对于坚持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反对民族学术文化的虚无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人企图用振兴国学的口号来振兴中国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则应分别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同时,在与西学的交流、共存中成长起来的“国学”,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绝不意味着是固步自封、排斥西学的儒教“原教旨主义”;更不意味着是简单的“复古”。在当代“国学热”中,大家要关注一些国学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报刊(北大国学研究院办的《国学研究》、光明日报国学版,年度报告等)、网站(国学网,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主办)以及国学大师的成就和著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先生等)、国学培训(武汉大学高价国学培训班,一年二万八千元学费)。案:目前以书代刊最具规模的当数汕头大学中文系的《新国学研究》,由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富仁教授于2003年由北师大调往汕头大学,在汕头大学校方与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新国学研究》丛刊。据创刊号“编者的话”介绍:该刊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目前只刊发特约稿件,不接受外来投稿。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长达163页,至少也有10万字。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与我们讲的“国学”有区别。参看《文艺研究》今年第32期。二、国学典籍有那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典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问题是中国有那些典籍。从数量上讲,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仅以清乾隆时所编集的《四库全书》为例,就收书3461部(一说3474种),共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而当时清政府所掌握的典籍多达10254部,172860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统计:现存古典文献总数不少于八万种(包括单刻本、丛书、地方志、小说、戏剧等)。【背景】:《四库全书》的编纂《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依靠强盛的国力,组织全国360多名学者用10余年时间编纂的大型丛书(或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标准来编排。它涵盖了清代中期(18世纪)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它收书共3461种(一说3474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两者相加,一共有典籍10254种,17286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经过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程序,从图书的征集到图书的整理、底本的选定以及底本的抄写、校订,都有专人分工负责,编成后要进呈皇帝御览。总纂官是纪昀、陆锡熊。在编纂过程中若发现有所谓“违碍文字”则要销毁原书,据统计,共销毁书籍3100多种,销毁书版8万多块。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编纂,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并缮写一部告竣。其后又陆续缮写六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经过战乱,北方四阁中文源阁本与圆明园一起毁于英法联军;文溯阁本1966年为战备需要移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渊阁本20世纪40年代被国民党带到台湾,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从承德移藏北京图书馆。南方三阁仅存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七部中保存完好的是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前者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后者也由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有人把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的集部与史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存有差异的有788种,占62%,其中,研究人员将文渊阁本中未见而文津阁本收录的文章辑为《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一书,有15册之多。史部收书566种,存有差异的有290种,占51%①。这种现象说明,在《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和流传中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我们使用这部大书时要注意版本差异和文字异同。①参看邢宇浩:《文津阁〈四库全书〉刊行》,载《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版。关于典籍数量的统计,还有一些说法。如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做过一项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大约两千年间所出版的书,现存大约十五万到十八万种(见《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6约10日第1版)。这数量巨大的典籍按四部分类法,在类别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籍是:1.十三经: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列于学官,名为五经,唐代先合《周礼》、《仪礼》、《公羊》、《榖梁》为九经,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孟子》,到明代合称十三经。我们可以用较简单的记忆方法记住这些书名:易、诗、书、三礼、三传、孔、孟、孝经、尔雅。2.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确立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1921年北洋军政府下令把柯劭忞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开明书店合排为二十五史;1978年,中华书局继二十四史点校本成书后,又校点排印了《清史稿》,从此合称为二十六史。3.诸子集成:子书原来指士人所撰之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兴盛于战国时期,又延续到后代。从内容上看,早期子书主要是谈论政治和哲学思想,后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医疗、术数、宗教(道教、佛教)等。“诸子”指先秦各学派,到汉初有“诸子百家”之称。民国时国学整理社编辑《诸子集成》,主要是旧注,“文革”后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多数为新注,还在陆续出版。4.集部:所谓集主要指诗文集,集众篇为一书。分总集和别集。总集,收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或多种体裁的作品(参看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修订版,第55—59页)。我们推荐大家特别关注按朝代收录某种体裁的所有作品的这类总集。诗:(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2)《全唐诗》(清彭定求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60);(3)《全金诗》(清郭元釪编,中华书局1986);(4)《全宋诗》(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5)《全明诗》(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陆续出版)。4词:(1)《全唐五代词》(张璋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
本文标题:华师国学典籍第一讲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