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6章 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先导力促辽宁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1第6章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先导力促辽宁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回顾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一个重大的缺陷,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措施随机性太强,目标取向与政策重点模糊分散,有意无意地漠视工业化大背景及其深化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即没有着重在我省具有相对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上用力,因而延误了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制约了地区竞争力的提高。我们应当抓住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契机,以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先导,缩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持续期,为全省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一、结构转型迟缓凸现装备制造业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辽宁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畸形结构有了一定改变,新兴产业崛起,整个工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是,结构性矛盾仍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抓住主导产业发展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转型,在此基础上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结构调整面临的一项严重任务。1.工业加工度低水平徘徊是我省地区竞争力难有跃升的致命伤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证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总结,工业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粗放发展阶段;以组装工业为主导的工业集约发展阶段;以智能工业为主导的工业蜕变发展阶段,然后转入知识经济社会。其中,由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特别关键。转入的快,可以迅速提高国家或者地区竞争力,相反,则会受到挤压。转入程度可以用工业加工度指标,即加工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来衡量。辽宁是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技术基础,在国家支持下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当时的定位是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输送原材料和部分工业装备。因此从工业加工度看,从初始阶段原材料工业就占有较大比重。这种结构在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还是能够适应并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的。但是,不同时期的工业经济结构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适时加以调整和变化的。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要求并促进构成国民经济主体的各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国民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子系统的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随着工业化的加深,辽宁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当是提高加工度,适时地转入以组装工业为主导的工业集约阶段。但统计资料显示,1985—2000年期间全省工业总产出构成(见表6-1),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仍然远高于加工工业,加工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辽宁工业结构情况表6-1单位:亿元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工业总产值总计715.071348.173001.693147.863390.34249.5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总产值283.53582.711415.271537.491637.42226.9构成(%)39.65%43.22%47.15%48.84%48.30%52.4%加工工业总产值220.73366.27869.61953.291058.11226.0构成(%)30.87%27.17%28.97%30.28%31.21%28.85%注:1.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2.表列中的加工工业是重工业中所属行业(下同)。表1显示,1985年我省工业中,加工度为30.87%,5年之后即1990年,反而下降到27.13%,1995年略有回升,上升到28.97%,2000年又略有下降,为28.85%。这一组数据说明,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调整,我省工业虽然规模迅速扩张,实力有很大提高,但工业化深化程度几乎没有向前推进,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经过十几年的结构调整,工业加工度都有了明显提高。(见表6-2)辽宁与部分省市工业结构情况对比表6-2单位:亿元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0年辽宁采掘和原材料工业39.65%43.22%47.15%48.84%48.30%52.4%加工工业30.87%27.17%28.97%30.28%31.21%28.85%上海采掘和原材料工业40.2%37.0%29.97%20.14%20.58%21.39%加工工业59.5%63.0%41.78%36.93%40.77%39.71%广东采掘和原材料工业14.83%13.13%10.64%9.90%9.29%8.98%加工工业19.28%17.78%27.96%28.47%31.88%36.28%3浙江采掘和原材料工业19.06%14.40%17.34%16.54%19.63%17.66%加工工业27.06%24.18%25.79%26.54%29.69%30.99%注:根据各省市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数据显示,广东工业加工度1985年为19.28%,2000年达到36.28%,十几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浙江1985年为27.06%,2000年达到30.99%%,也提高了近4个点;江苏1990年为27.10%,2000年达到34.79%,提高了7个多点。上海的情况有点特殊,它本来的加工度已经较高,1985年为将近60%,后来建设了宝钢,总体看加工度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为39.71%,比辽宁还高近11个点。辽宁与沿海发展较快的几个省市工业加工度的一低几高,反映在地区竞争力上,就是辽宁处在被动境地。经济效益也远远低于它们。1998年是我省工业加工度最高的年份,我们选取这年末体现效益指标的数据对我省与沿海几省市作如下比较。这年末,我省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为2994.0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却为-10.68亿元(其中采掘业0.54、原材料工业-16.99、加工工业5.77亿元)。而广东、浙江、江苏工业固定资产总计分别为3425.15亿元、1291.70亿元和2487.08亿元,实现利润分别是142.83亿元、198.31亿元和87.34亿元。由于辽宁工业加工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不去。“大路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在交换中得到的市场回报也少,效益自然就不会高。当然,1998年存在一些不可比因素,那一年正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突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还在高峰期。剔除这些因素,我省工业的整体效益水平也远远不及上述省市。从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东盟诸国推进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看,提高工业加工度是提升地区竞争力基础。而提高加工度的基本措施就是加快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在这里,投资结构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分析我省在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投资结构,可以看出我们对装备业的发展缺乏投资倾斜政策的支撑(见表6-3)。辽宁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及构成情况表6-3单位:亿元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全省基建投资总额56.15105.97324.34438.07421.7451.37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投资额18.4245.07117.0852.2851.9553.05构成(%)32.8%42.53%34.50%11.93%12.32%11.75%加工工业投资额6.9520.0220.1129.0622.5331.94构成(%)12.38%18.89%6.20%6.63%5.34%7.08%4全省技改投资总额42.9968.38216.95259.80260.93283.44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投资额29.11114.28130.95113.51136.37构成(%)42.57%52.76%50.40%43.50%48.11%加工工业投资额25.8422.0639.5544.4553.15构成(%)37.79%10.1715.22%17.03%18.75%注: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表中显示,1985年,我省基建投资中,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投资分别占32.8%和12.36%,对材料工业的投资比对加工工业的投资多一倍还多。199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42.53%和18.39%,1995年则是34.50%和6.20%,2000年分别为11.75%和7.08%。总的趋势是对材料工业的投资远远高于加工业,有的年份(1995年)甚至达到6:1的差距。而在技术改造投资方面,1990年两者的比重分别为42.57%和37.79%,对材料工业的投资仍然高于加工业,这种趋势在以后历年的投资甚至更加扩大。两者比重1995年为52.76%和10.17%,2000年为48.11%和18.75%。加工业获得的投资一直偏小。这种投资结构延续十五年的结果,在跨入新世纪时已经充分显现。它造成了我省装备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疲态,也制约了其他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归根结底是延误了工业化的进程,长期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徘徊。据统计,目前我国石化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的70%,数控机床、机械、大型工程机械等高技术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大量装备业产品进口,挤压国内市场,导致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原来就具有一定优势的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为生存而挣扎,开工率很低。以至许多企业倒闭,工人下岗,这种严重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现在到了大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抓住新世纪初一、二十年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期,以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先导,缩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持续期,尽快转向工业化后期发展,为全省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2.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加快辽宁工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十五规划提出经济工作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这是适应入世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诚然,经济结构调整是经常性的任务,但主线的提法,是有特指内容的。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有产业基础,为在入世后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围绕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准确定位确定产业调整的急迫任务。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方向,仍然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证明,其主旋律就是以提升装备制造业为主线,尽管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5战略任务。因此,“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说到底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尽快使之升级换代,以适应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尽管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结构调整的主线,但并不意味着各地面临相同的任务。各地产业基础不同,结构调整的任务肯定有所区别。我省曾经是全国先行工业化的地区,产业基础以重化工业为主,工业化指数较高,面临着发展组装工业以完成工业化的最后任务。因此,我省必须抓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历史机遇,重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资源,建立加快发展的新机制,抢先达到产业升级的新高度,为全国的产业升级再做新的历史性贡献。装备制造业是指资本品的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投资类产品的行业总称。按我国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八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工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工业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作用,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体现出来的,工业生产工具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直接决定着工业的技术结构,决定着工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并进而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结构。同时,生产工业生产工具的装备制造业的重大革新,还会引起工业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结构的变化。从国际经验看,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高加工度转变和以加工组装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的快速增长始终围绕着加工组装制造业这一主线展开。以日本为列,1960—1973年,加工组装制造业的增长指数高达612%;1973—1990年,加工组装制造业的增长指数为183%。日本战后几十年的发展都是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线的,才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立于世界工业强国之列。借鉴国外成功国家之经验,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建立在稳固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之上。这是由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功
本文标题:第6章 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先导力促辽宁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