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实验及氧气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关实验习题
空气专题2018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实验及氧气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关习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集气瓶被誉为“万能瓶”,如图装置是其中的一种。当被收集的气体从a口进入时,瓶内空气从b口排出,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则它可收集的气体为()①H2②O2③CO2(H2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CO2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A.只有①B.只有②和③C.只有③D.①②③均可2.如图是对某气体干燥、收集、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的正确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性质ABCD密度(与空气比较)大于大于小于小于在水中的溶解性难溶极易溶极易溶难溶A.AB.BC.CD.D3.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A.a接cB.a接dC.b接cD.b接d4.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A.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B.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C.将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内D.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5.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空气专题2018A.B.C.D.6.如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氮气7.小明做了一个名为“覆水可收”的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图所示).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后,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B.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A.空气专题2018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是因为乒乓球的着火点比滤纸的低B.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D.蜡烛熄灭,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实验探究题(共14小题)9.如图是我班某学习小组部分同学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据图回答:(1)A图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B图中乒乓球碎片燃烧而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若将C图中的小石头换成小煤块能否得到与C图设计相同的结论?为什么?。(4)D装置中的热水除外,还具有的作用是。10.实验室常通过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步骤如下:①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③。④观察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1)补全上述实验步骤③的操作内容。(2)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始终小于瓶内原有空气体积的.可能原因是。空气专题201811.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迅速插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的。放出热量。(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3)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写化学式).由该实验可得出该气体(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化学性质(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12.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然后给装有足量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化学性质(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5)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成功.13.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及填写有关空白.(1)实验前首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①.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而后的操作是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此时出现的实验现象有③发生化学反应的表达式是④(文字符号均可).(2)这个实验可以根据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和集气瓶内被消耗氧气的体积相空气专题2018等.所得出的结论是.1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中电热棒的作用是;(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足量红磷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水进入集气瓶其原因是;进入集气瓶的水约为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15.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了课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Ⅰ】小徐所在小组觉得用氢气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会有任何污染.于是设计的实验装置如甲图所示.实验时用夹子B夹住橡胶管,打开夹子A,点燃纯净的氢气并迅速插入瓶中,使氢气在瓶中燃烧.(1)当氢气燃烧的火焰刚好熄灭时,接下来的操作是.(2)有同学提出,若用CO燃烧产生CO2消耗氧气取代H2,进行如上操作也能完成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你是否认同该同学的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实验Ⅱ】小吴所在的小组觉得只要装置密闭就能避免污染问题,设计了如乙图实验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1)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空气专题2018(2)你觉得与课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相比,该实验除了解决污染的问题外还有什么优势?.16.(2017秋•安丘市期末)化学实验要求操作认真,观察全面(一)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操作示意图。(1)取用木炭的仪器叫,未经点燃的木炭(填“能”或“不能”)在氧气中燃烧。(2)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应该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理由是。(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待集气瓶冷却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二)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操作图。(4)铁丝的一端所系火柴的作用是;瓶中放水的作用是。(5)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铁在氧气中,生成一种色的固体(6)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的更旺,发出火焰。17.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全过程,请完成下列空白.空气专题2018(1)选用的铁丝如果表面生锈,应.(2)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3)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8.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利用空气气球进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探究实验过程简图.请回答:(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2)该实验的结论是.19.如图是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请回答:(1)指出仪器A的名称:.(2)实验操作中,旋紧瓶盖后,还需进行的操作是.(3)最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填“能”或“不能”)溶于水.20.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Ⅰ.点燃两支蜡烛,分别放在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如图1所示).沿烧杯内壁缓缓倾倒二氧化碳.①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②该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它们分别是:空气专题2018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上述结论可推断CO2的重要用途之一是.Ⅱ.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如图2所示);①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1.根据你的所学,请回答有关问题:(1)用一个空的软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在瓶中倒入容积的水,立即盖紧瓶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2)如图,从烧杯的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的化学性质(3)如图,准备好双孔塞(插有带小气球的短玻璃管和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分液漏斗)取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用双孔塞将集气瓶塞紧。把澄清石灰水放入集气瓶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某同学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把干燥的小花直接放到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无现象产生,说明实验二:用水喷湿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如图示)可观察到的现象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与水反应.(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本实验应选用石蕊试纸;(3)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4)用下列气体代替CO2进行本实验,会有相似现象的是;A.O2B.HClC.SO2D.N2E.NH3.
本文标题: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实验及氧气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关实验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