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主讲人魏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无一不受到社会的制约的。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一、教育与经济(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001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教育人均投入只有208美元,仅相当于美国1998年的1/9、加拿大的1/7、德国的1/6。我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生均经费只有522元、720元、1742元,仅相当于OECD国家1998年平均水平的1/8、1/7、2/7;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6961元,相当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4,日本的3/5,美国的1/3不到。☆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二)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全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同性是它们都是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其不同在于人力资本有高效性、迟效性、间接性与易流失性等特点。☆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其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的数量。其二,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的银行利率。其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其四,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其五,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收益÷成本﹦收益率。。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是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表明教育不仅是资本性事业,而且是可以获得比一般资本更大收益的资本性事业;二是首次用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的收益率,使原来仅仅存在于思辨中的教育收益,变得清晰明确起来。这无疑是十分诱人的,对于引导人们尤其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热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社会保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社保政策的作用范围,在全世界都出现了扩展的趋势。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强调指出,社保的焦点从最低生活保障和应对疾病、年老、残疾、工伤、失业、生育和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的风险,扩展到促进弱势群体发挥自身潜力和赢得发展机会的领域。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的防线前移,其功能不仅在于防止社会成员因遭遇意外而陷入贫困,而且还要降低风险乃至消除某些风险产生的根源。例如,采用卫生、教育、培训和就业促进等措施,辅之以消除社会歧视的公共行动,减少社会成员患病、失能和失业的风险,并由此而帮助贫困群体突破生活中的恶性循环并切除贫穷的代际传递。因此,除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以外,社会增益产品的提供,也被作为社会保障的一种政策工具。义务教育,便是这类产品和服务的典型。朱玲:“全球社会保障改革潮流概览”,《读者》,2010.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时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到2020年初步普及3年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9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以上;继续教育充分发展、更加完善。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美国学者对该国1929-1959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其中教育投资的贡献达74%。☆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密林,根据学历与工资成正比的关系,对前苏联1960、1970、1975投资教育、投资农业的收益率进行测算。☆根据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公布的资料,选取各大洲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各异的20个国家,对其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排名,结果证明:教育发展水平的排名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呈高度的正相关。2.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三世界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盲目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造成了浪费。在斯里兰卡,拿到中学文凭、学历至少十年的青年92%无法就业。在肯尼亚,手持文凭出了中等学校的青年,拒绝农业工作,涌向城市,寻找他们认为比较现代的职业,但是经济并不能为他们创造足够数量的职位。对于老百姓来说,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途径。如果少受教育或者不受教育也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对我国儿童打工低龄化、高昂的学费以及就业难造成中低阶层投资教育的热情下降。例如,韶山的学生过早地加入旅游业。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专家、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技术人员数千人。他们为原籍国给的工资低和提供的机会少而感到失望,便移居富国,在那里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较高的薪酬。造成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人才培养过剩。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系统往往是根据与工业化国家相符的需要加以组织的,因而培养出过多的高水平毕业生。索马里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约为它所能雇佣的五倍。科特迪瓦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50%。工业化国家从这些移民发挥的才能中得到了好处。1960年至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接受了100多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美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1985年,工程院校里35岁以下的助教估计有一半是外国人。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努力吸引高度专业化的移民。这种专业化劳动力的损失是严重的资本流失。美国国会研究部门认为,19711972年,发展中国家因为每一个专业化移民而损失20,000美元的投资,即损失总额达6.46亿美元。这一损失由于移民劳动者的汇款而得到部分补偿,但是仅此而已。有些国家受过教育的人有可能供大于求。但是另外一些国家却在失去它们非常需要的专业人员。加纳80年代培养的医生目前有60%在国外行医,由此造成本国医务部门人员奇缺。1985年至1990年,整个非州损失的中、高级干部估计有6万人。──摘编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8—59页。以上由人力资本理论所刺激的“教育先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导致的不同结果。尤其让我们深思,“先行的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种种弊端:培养的是少数人,高昂的学费,社会拒绝使用毕业生等等。3.对我国的影响舒尔茨80年代初来华讲学,对于“教育先行观”在中国的确立功不可没。他的人力资本理论,适应了改革开放后把经济建设转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需要。在我国发展教育产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拨乱反正,重新认识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主要研究教育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没有涉及教育产业问题。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1985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以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高等学校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民间办学开始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这一时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求方面,但明确涉及教育产业问题的讨论不多。第三阶段(1992—199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初步确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并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教育界围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体制改革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开始设计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民办教育和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第四阶段(1997年以后)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实施教育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1998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指出:“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在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4.教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产业”原本是指“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和行业。”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创立了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把全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分为生产资料部门(部类1)和消费资料部门(部类2),两大部类都是指物质生产而言。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出现并日益扩大,产生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当三大产业分类法扩展了产业概念后,国际上开始将教育视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就按照国际惯例把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成为第三产业,把教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领域。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再次强调了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尽管教育产业在国际、国内已经形成共识,但在我国发展教育产业以及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却一直在进行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类观点可称为“营利性产业说”,认为教育中具有营利性的那部分是产业。第二类观点可称为“特殊产业说”或“非营利性产业说”,认为教育是一种不同于行政管理部门的产业,也是一种不同于工商、金融、建筑、农业等产业的特殊产业,是非营利性产业。教育产业的有效经营可以带来利润,与非营利性的特点并不矛盾。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第三类观点认为教育不是产业或不具有产业性。关于发展教育产业讨论的价值:☆全面认识教育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是当前政府公共政策调整的起点。☆在确认教育产业属性的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和预防其负面影响。既不能弱化教育具有的多功能性和公共产品属性。教育具有不同于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周期性,主要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优先的原则可能对教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案例一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拉动经济增长纪实;案例二教育成为上海GDP新的增长点;案例三我国海外留学低龄化,大量的资金流向海外;杨福家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留学生费用涨价。中国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正在边际上急剧下降。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带来投入的减少,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人数比上一年下降近40万,这里固然有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但更大的程度上应该是市场对高等教育回报率下降的理性回应。中国高等教育的泡沫应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正是因为计划经济创造了高等教育的额外租金,培养了高等教育过度需求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高考,一个普通农村孩子就可以获得城市户口、工作机会、干部身份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权利,过上和原来不一样的生活,而且大学是免费的。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增加了高等教育的供给量,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的泡沫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费等高等教育产业化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鉴于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对大学的偏好,这种刺激手段无疑是最有效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泡沫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急剧增加,二是教育质量锐减,文凭缩水。大学教育回到本来的意义上。从经济学上讲,大学教育具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能:一是人力资本的提升。扩招后,高等教育资源呈现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下滑。10年里大学在校生数量增长了5倍,而教师数量增长不到2倍,校舍和设施资源都非常紧张,出于利益的计算各大学拼命地扩张专业,增加招生人数;二是信号的发送功能。急剧扩招导致高等教育的信号均衡点不断上移,下游学校的信号功能丧失。信号的供给和需求会有一个均衡点。例如,当市场需要100雇员的时候,排名前100名的毕业生被雇佣,信号在
本文标题: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