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
1张瑞敏: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探索战略的历程28年来,不管在什么战略阶段,海尔的战略思路一直有一条主线: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2005)有句名言:“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海尔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守住了“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方向没有偏移。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现在人们强调体验经济。所谓体验经济,就是用户可以在虚实网上随时随地享受到自己可以享受的体验。时代在变化,海尔的战略要跟随时代进行调整。在1984年到2005年三个战略阶段,海尔的管理方式还是传统经济的思路:遵循的基本理论是分工理论,生产方式以生产线为主,组织管理以科层制为主。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2012年),海尔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为了这次转型。如今,海尔要做的是,坚定不移地在互联网时代把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做好。在名牌战略(1984-1991年)阶段,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的观念,为当时的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企业很多,但以这种观念做事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认为引进设备后,产品质量已经提到很大提升,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只管生产和销售就可以了。2但我们没有这样想,而是为用户提供他们最想得到的高质量产品。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为了唤醒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当时人们认为产品出现一点问题是正常的,而且以为只要引进了先进技术,产品就没有质量问题了。这是错误的观念,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必要条件,但人才是充分条件,是关键因素。所以我们提高人才素质,走与同行差异化的道路。在市场认可方面,海尔在1988年获得了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1990年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1991年获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称号;在管理方面,海尔于1990年获得企业管理金马奖,同时推动自主管理班组,与今天的自主经营体有一脉相承。在这一阶段,海尔每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平均为119%,每年的利润环比增长率平均为80%。在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1998年),我们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机遇,兼并其他企业,并建设海尔工业园。在此之前,海尔只生产冰箱;而从这时开始,海尔要制造多元化的、高质量的产品。通过兼并,我们进入了很多领域(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但进到很多领域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白电产品和服务。很多企业还在抓质量,我们提出星级服务,更往前走了一步。按照“吃休克鱼”的方式,海尔兼并了18家企业,创出一条靠企业文化取胜、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兼并道路。当时我们提出口号“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观念。当时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受到攻击,但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本质在于能不能为用户提供一个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在市场方面,我们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在管理方面,我们的“日清管理法”于1995年获得国家管理一等奖。如果没有日清日高的基础,人单合一也很难做起来。在这一阶段,海尔每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平均为56%。在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2005年),我们抓住了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以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观念确定了我们的定位,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要实现这一战略,海尔采取了两个举措:在美国南卡建厂,并购意大利工厂。这两个举措受到了很大争议,但被记者认为愚蠢的决定被实践证明并不愚蠢。我们的南卡工厂很好地满足了美国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意大利工厂则满足了欧洲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兼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在国际化方面的巨大差距,所以我们要提高海尔人的素质,成为国际化的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推进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实施。当时的一些同行企业宁可在国内喝汤也不到国外啃骨头,而海尔认为要与狼共舞就得成为狼。从市场角度看,海尔在这七年建立了18个海外市场,317家营销公司,9个研发中心;在管理方面,海尔市场链再造的管理案例于2000年被瑞士洛桑商学院收录。“人人成为SBU”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盈利的单位,这是人单合一的前提。在这一阶段,海尔每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平均为27%。这种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国际市场的影响;通常的规律是,如果要在母国之外的国家创造本地化的名牌,往往需要经历八年的赔付期,海尔也没有冲破这种规律。在全球化战略阶段(2005-2012年),我们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观念上从原来的大规模制造转变为现在的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目标是创造用户满意体验,为全球用户提供引领潮流的白电体验。在同行还在打价格战的时候,我们推动基于零库存的即需即供,建立社区店,配以三专店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核心的道路。推行即需即供的时候,一线销售人员很排斥,说这样更卖不掉产品了;这样我们就停下来,倒逼整个体系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同行还在依赖连锁店时,我们建立社区店、三专店,直接面对客户,直接满足用户需求。从市场角度看,海尔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是平台型的研发中心。之前的9个研发中心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来研发,现在则是整合力量,就如同《宏观维基经济学》所说的“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平台可以让信息增值。原来的研发中心是高能力的研发人员决定了研发能力,现在是能整合到的资源共享决定了研发能力。另外,我们收购了三洋白电、新西兰斐雪派克两个资源,形成引领白电的必要条件。从管理角度看,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多家商学院的案例,但还需要更成熟,成为可以向每个方面推进的商业模式。在这一阶段,海尔每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降到了很低,但每年的利润环比增长率达到了32%。这可以看作是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的成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他们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了。在新的战略阶段,我们探索与确立网络化战略,是希望利润和营业收入都以网络化的速度倍速增长。回顾我们的战略历程,看到不变的思路(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与随时代变化的战略,也许更有利于我们认识新的战略阶段。网络化战略的要义在第四个战略阶段,我们的人单合一新模式的基础与运行都体现了互联网的影响;在第五个战略阶段,我们要继续坚持这条思路。国内外的专家对我们的建议也都聚焦在网络化上。我们需要认识网络化的市场,做网络化的企业。4网络化的市场首先表现为用户的网络化。过去的用户需求可以细分,可以主导,但是在网络化的社会,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到了用户手里,用户表达的诉求多种多样。企业成为追随用户需求的角色,要跟得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这就要求企业建立网络化的营销体系。里夫金(JeremyRifkin,1945-)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个人化生产的革命,将来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分散型加合作型。我认为,现在的营销体系就是分散型加合作型:所有的网店都是分散的,无数个网店形成一个巨网(比如支付网络、配送网络),极其分散又高度合作。互联网时代就是精细制造,精准营销。网购的价格非常低廉,可能是实体店的50%到70%,但是快递又可以精准快捷地配送,完全颠覆了传统模式。这是真正的分散型加合作型,和传统的大型购物商场完全不同。为了适应网络化的用户和营销体系,企业必须转型。我觉得“物是人非”可以描述这种改变,物还是原来的产品,人(指外部的用户和内部的员工)则变了。在外部,用户与企业的关系经历了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再到“多对多”的转变。工业经济社会以前,用户和企业(作坊)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那时讲“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口碑要一个一个传;在工业社会,一个企业强力发布广告,用户都来听,是企业主导用户;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听从用户的要求,原来是企业的广告决定用户的选择,现在是用户的选择决定企业的存亡。在内部,员工开始主导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要靠员工去满足,如果组织再依照之前的正三角思路运行,领导做完决策一级级传达下去,根本行不通。日本企业执行力非常强,他们的文化是“惟尊是从”,上级布置的任务一定坚决完成。但这样的执行与市场是有距离的,因为执行上司意志并不等于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必须依靠员工去创造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该怎么应对这种“物是人非”的局面?我认为,必须从组织、资源和用户资源三方面来做网络化的企业。从组织来说,我们的组织结构从原来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又从倒三角转变为扁平化的、各节点形成闭环的网络组织。原来的一级、二级自主经营体完全为了同一个目标融合到一起,加上合作方、分供方,共同组成了网络化组织,用菲利浦·科特勒(PhilipKotler,1931-)的话说就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体”。同时,还有一个平台型的团队,按单聚散。在资源方面,网络化的组织要能形成一个平台,目的就是要去获取网络化的资源。资源在网络上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但获取的路径则要看个体的努力,看能不能与资源形成利益攸关方。美国的互联网作家克莱·舍基(ClayShirky,1964-)写5过两本书:《未来是湿的》体现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占领华尔街”的群众运动就是一例;《认知盈余》体现的是无组织的时间力量,体现为网络化的资源。资源是没有人管的,比如全球一流的设计资源、模块供应商资源、营销资源等等,并不专属于你;但是,只要你有目标、有方向,他有兴趣,他就会把时间贡献给你。你们可能因为一个单而聚,所以如何获取这些网络化的资源是组织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最终检验它的,就是用户。在用户资源方面,关键要把原来的内部考评标准变成由用户考评。在1169经营体,物流配送承诺用户24小时限时送达,超时免单。免单的钱并不是公司出,而是责任人出,这本质不是叫员工赔钱,而是倒逼回来找到体系的问题,让体系完全符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理解网络化的企业战略还应当注意三个“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企业无边界科斯(RonaldH.Coase,1910-)在《企业的性质》中说,企业为什么要成为企业?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否则就没有必要组成企业。这也是科斯定律,是说企业是有边界的,当内部管理费用大于外部交易成本时就应该缩小边界,当内部管理费用小于外部交易成本时就应该扩大边界。在互联网时代,希图颠覆科斯定律的比尔·乔伊(WilliamNelsonJoy,1954-)提出了乔伊法则,认为大多数的聪明人都在为他人工作,意思是说大多数的聪明人都不在你公司的内部。海尔下一步要走的路,就是把平台型团队按单聚散做好,汇聚全球最一流的资源,就可以把企业边界做得很大,可以比别人干得好。平台型团队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动态优化的利益共同体,所谓动态优化,就是要按单不断优化,要使得交易成本最小,利益最大。管理无领导前些日子美国晨星公司来海尔交流管理经验,他们的口号是“消灭一切经理人”。传统组织是马克思·韦伯(MaxWeber,1864-1920)的科层制,认为企业一定要领导,并且有多级领导:上层领导、中层领导、基层领导,等等。韦伯的科层制统治了全世界企业管理差不多两百年的工业经济。现在,互联网颠覆了领导的概念。用户是领导,用户说了算。我们正在探索的人单合一的驱动机制就是为了响应这一点。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把员工和用户结合起来的是自主经营体。自主经营体就像一个个自治的小微公司,目的是
本文标题: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