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浅析东北小品的语言特色
浅析东北小品的语言特色【摘要】:东北话剧小品,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异军突起后,就一直独领风骚,热度不减,收看率和收视率始终居高不下,年年春晚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本文着重从东北方言特点来浅析其特色。【关键词】:东北方言魅力小品为什么东北的话剧小品这么受观众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表演、创作以及东北民间艺术特色之外,我认为其中一个不能被人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方言艺术。可以说,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东北小品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通过查找历史文献资料,我知道,东北地区在清初以前基本上是以土著居民为主。尹士超在《哈尔滨语音档》一书中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与这三省毗邻的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有汉族移民,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一直很少。从唐代契丹、靺鞨经金元两代女真直到明末形成的满族,历代在这一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辽代开始,才有大批汉族人从内地移居东北。这些汉族人大都是契丹建立辽国前后,从幽燕地区被掠到东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他们所说的幽燕方言的影响逐渐扩大。到了12世纪中叶,金女真统治者迁都燕京时,已大都使用或会说汉语了。金灭辽后,继续强迫关内汉族人移民东北。他们和早期来的汉族人加在一起,数量可观。汉族人文化高、人口多,汉语在各族语言中自然就占了优势。这种汉语就是以燕京语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和在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密切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早期东北官话。自清代中后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始终没有停止过,到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终止,东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方告一段落。主要是由于北方移民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我们这些移民说的都是北方话。但是在北方话这一大背景下,东北三省的北方话还是有些许变异的。即便是三省之间,辽宁部分地区就与黑、吉两省也有区别#其主要表现在语音、声调、词语以及土语方面。这正是上述所言的次方言现象。同时,由于东北与苏联接壤,因此方言中产生或借用了一些俄语外来词。比如“列巴”(面包)、“塞克”(梭形面包),“玛达姆”(妇女),“布拉吉”(连衣裙)、“巴杂市”(市场)、“喂德罗”(水桶)、“戈兰”(水龙头),“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马神”(机器)、“沙油子”(工会)、“巴离子”(监狱)等。这些都是俄语单词入赘到东北方言家庭中的。也正是由于东北的这种次方言现象,因而形成了东北普通话的独特之处。外地人将其称为“东北话”。如果把东北话也就是东北的方言土语大量地运用到话剧小品创作和舞台表演之中,也就形成了东北话剧小品的语言特点。可以说,从东北小品的异军突起到长盛不衰,从赵本山、黄宏、潘长江、宋丹丹、高秀敏、范伟等的成名作到以后的佳作迭出,无一不是运用东北方言表演的。那么,东北方言小品为什么成就了那么多演员?为什么赢得了那么多观众?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东北普通话尽管有自己方言地域性,但是同北方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更接近于标准的普通话,在字、词的读音上与标准的现代汉语差别不大。语言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调查比较,即把官话方言八个次方言区各选一个城市为代表,即北京、哈尔滨、烟台、济南、洛阳、银川、成都、扬州。比较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比较接近北京官话。比如母鸡,北京、哈尔滨称母鸡,河北、山东、江淮一带方言中有叫草鸡的,而西南地区又称鸡婆。又如公猫,北京、哈尔滨等地叫公猫,而其他地区方言则有叫牙猫、男猫、儿猫、郎猫的。再如,“给我一本书。”北京和哈尔滨读作“给我一本儿书”,而其他几个方言区就读作“给我本儿书”,“把我一本书”,“把一本书把我”,“把一本书我”。所以说,东北人说的普通话更接近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因而东北普通话小品能使观众尤其是外地观众一听就明白,极少有字、词令人费解的,即便是方言土语也能领略大意。其次,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直感特点,这与东北人的生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相符。同时,东北方言还具有诙谐、幽默、俏皮、有哏等语言特点。比如“疙瘩”、“盯把儿”、“嗯哪”、“唠嗑”、“沙个楞儿”、“整个浪儿”、“忽悠”、“竟印儿”、“贼好”、“唬弄”、“大管子”、“焉巴”、“故冬”、“的色”等。这些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而一旦形成一种会语语体运用到小品舞台上,就会使人感到因实在而幽默、因质朴而诙谐、因直感而俏皮,因率真而有哏。上述方言土语,让方言区内的人听到尤感亲切,让外方言区的人听到,联系到前后句的语境经过推导也能猜出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方言信息经过演员传递给观众后,观众经过接收进行语言思维后成功解码,从而产生一种欣赏乡音艺术的快悦感。我们注意到,小品演出效果好、观众情不自禁发出笑声的地方往往在方言妙用之处。这说明观众已经领会了方言的个中滋味。最后,东北方言粘着强烈的情感性,语速相对迟缓、语音、语气较重,语调高低升降变化比较丰富,这些都是东北人情感比较外化的一种语言形式。比如,“你干嘛”,东北人爱说“你干哈há”,“怎么样”说成“咋样”。又如“三”应读“sān”,语音较轻;而东北方言则为“sán读音较重。“八”也是如此,东北人读作“bá”,等等。汉代曾有人这样说:“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大意是土质稀松地方的人说话快,土质粘重地方的慢;水清地方的人说话声音小,水混浊地方的人说话声音大。北齐人颜之推也说“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钝,得其质直。”北方方言这一特点在东北次方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这一方言特点,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像《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都是如此。但小说是供阅读的,它的方言艺术化的效果远不如小品舞台,观众可以通过小品演员的表演感受到纯正的被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东北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更适合于情感化的艺术表现。东北人嗓门大,音量高,语速慢,高低、抑扬、轻重变化较大的特点,再经过东北小品演员夸张和渲染,其效果就如同乐队里的小号、大贝斯、架子鼓的合奏一样,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火爆热烈、情感灼人而又深沉厚重的感觉,多变而不杂,热烈而不噪。除上述三点外,东北方言小品还有可以最大限度地凸现东北地域特色,并散发出浓烈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可以使艺术舞台更加真实的再现生活,更加生活化地表现生活;可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进一步增强艺术的审美情趣等等。
本文标题:浅析东北小品的语言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3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