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考历史-八下复习教案
[课时]第1课时[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纲要求]识记层次:①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知道西藏和平解放;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③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⑤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⑥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考点导学]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②主要内容: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d.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e.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5、土地改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时间:1950年-1952年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④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⑤意义:a.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c.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6、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7、三大改造①内容a.对农业的改造:农民个体分散的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它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b.对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②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③评价: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产生:“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为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而开展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同时,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造成“共产”风。这就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开来。②结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③产生原因:党对如何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④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9、“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①原因:a.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式;b.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完善②主要史实:a.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b.文革开始后,发展异常迅猛,仅半年时间,其风暴席卷全国城乡各行各业,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其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至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c.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d.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e.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③影响:a.国家政权受到极大的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人民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b.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c.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拉得更大;④教训a.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b.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课时]第13课时[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②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③知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④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⑥知道“一国两制”的构想;2、理解层次: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考点导学]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②内容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③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②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③实质: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④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①时间: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②主要内容a.扩大企业自主权b.发展多种经营方式;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d.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③意义: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4、经济特区①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②作用和影响a.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吸收侨资、外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代表作,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b.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深圳等经济特区创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②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③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④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6、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一国两制同”构想的成功初中首先是在香港地区。7、香港、澳门回归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②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③香港、澳门回归说明:a.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b.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c.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是理所当然的;d.我国在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实现祖国对台湾的和平统一。[课时]第14课时[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②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③知道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④了解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⑤知道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⑥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⑦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⑧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⑨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⑩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知道《义勇军》的词曲作者。2、理解层次: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考点导学]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就中印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基本原则。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①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②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③中美建交a.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b.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④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我国于1991年加入该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举行。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3、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和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57年中
本文标题:中考历史-八下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3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