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新政到预备立宪ppt课件
东南互保1、背景:英美列强害怕义和团反帝运动扩大到南方东南督抚主张镇压义和团,抵制宣战上谕2、参与者: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许应骙等和各国驻上海领事3、内容:上海租界与长江内地由签约双方各自保护,“两不相扰”4、影响:使八国联军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用兵,阻碍了南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削弱了清政府的抵抗力量(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从瓜分到以华治华一、列强在中国的瓜分冲突国家侵略意图沙俄企图独占东三省,反对英国扩张势力法国企图独占两广、云南,反对英国在两广的扩张英国企图独占长江流域、控制两广,不满俄独占东北日本企图独占福建,并打算与沙俄争夺东北德国企图侵占山东,挤入长江流域美国重提“门户开放”政策,防止别国在华取得更多的权益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沙俄、法国支持慈禧,同意议和英、日、德扶植光绪,反对议和1、列强在华的瓜分矛盾难以克服,,成为列强对华政策从瓜分转向“以华治华”的重要原因。2、义和团反帝运动的浪潮,使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决心,不得不改变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二、《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6、修订商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使馆区”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小结:《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加紧对中国的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四)从新政到预备立宪目录第一节新政改革第二节列强侵华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第三节预备立宪与政体改革第四节保路风潮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一、新政改革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晚清社会剧烈动荡变化的时期。《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编练新军与举办警政举办警政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有成效的项目之一。中国本无警察,保甲历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天津期间,在北京由“安民所”设巡捕以维护其殖民统治;在天津由“都统衙门”设巡警。返回本章目录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1895年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成为北洋军阀的开山祖。1902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返回总目录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胡奉清政府之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四千七百人﹐初驻天津附近的马厂﹐袁世凯在原定武军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请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开始了“小站练兵”﹐是为编练新军之始。清政府倡行“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于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由总督﹑巡抚或将军﹑都统兼任督办﹐负责练兵事务﹐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小站练兵营盘示意图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三十三年﹐陆军部奏定《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新军编练在全国铺开。但到清亡为止﹐只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虽在于巩固已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后来新军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大量走向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新建陆军在小站采用西法练兵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清官员在某军事学堂与受训的新军学员合影返回总目录新建陆军在小站练兵场面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袁世凯仿照西法创设保定警务局,招募巡警3000名,并设警务学堂培养巡警骨干。次年将天津警务学堂并入保定警务学堂,改名为北洋警务学堂。三十一年,袁世凯设天津四乡巡警。北洋警察的建立与完备,成为中国警政的开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废科举、兴学堂是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亦是洋务派和维新派早已为此呼喊、实践的事业。义和团运动后,清廷在第一道新政上谕中就把兴学堂和改革科举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清先后颁定了《钦定学堂章程》等各级学校的章程,并颁布了新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与教育宗旨的确立。实业教育在兴学新政中颇著成效。1904年严修应袁世凯之邀任直隶学务公所督办,掀起废庙兴学之风,各种普通学堂纷纷创立。图为直隶学务公所外景。返回本章目录教育改革返回总目录1906年天津设立劝学所,负责天津府县内初、中等教育事务,同时发行《劝学月刊》。天津府县劝学所门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清政府还先后派遣留学生到日、美等国,迅速形成了留学高潮,养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返回本章目录一腔热血的留日中国青年学生返回总目录1903年10月天津首批留日师范生启程赴日本弘文学院学习。这批留日生有陈哲甫、陈筱庄、胡玉孙、李琴湘、华芷龄、郑菊如、俞义臣、徐毓生、刘宝慈、刘宝和10人。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是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1902年2月23日,清廷发布上谕,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清廷接着连续颁布具体措施,参酌各国通行律例,制订保护和发展工矿、铁路和商务等实业的律例。1903年9月,设立商部,掌管商务、工矿、铁路、电、银行、货币、农桑、畜牧等事务,并把以前的路矿总局并入商部。直隶设北洋工艺总局,袁世凯委任周学熙为总办,下设工艺学堂、实习工厂和考工厂。1906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和邮传部。新机构的建立与律例章程的健全,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铁路矿务的发展尤为显著。直隶工艺总局设立的教育品参观室,陈列教育用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北洋官立造纸厂成立于1907年,厂址在城西芥园游民习艺所内。造纸为当时新兴的工业。图为该厂试办章程。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1900年唐新余在上海建立的仁昌缫丝厂返回总目录二、列强侵华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展开了新的争夺,重点是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强迫清政府接受其政治性的贷款,并在中国神圣的国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20世纪初的新形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返回本章目录1910年,广州至九龙的铁路建成,图为建成后的第一班火车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在外国巡捕监视下的中国劳工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洋商在中国开办的制藤工厂返回总目录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辛丑条约》的签订并没有平息帝国主义在华的激烈争夺。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东北成了帝国主义的角斗场。沙俄在条约签定后拒绝撤走停驻在东北的军队,引起日、英、美等国不满。日本为了实现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在英国支持下,于1904年2月6日对旅顺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旅顺要塞的炮台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将要出征的俄军将领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将要出征的日军官兵返回总目录“三笠”号主炮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返回本章目录奉天(今沈阳)前线的沙俄炮队返回总目录1904年9月末,俄军与日军在沙河展开激烈攻防战1904年12月,一艘遭重创的俄军巡洋舰正在下沉。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俄国战败,在美国调停下,日俄签定《朴茨茅斯条约》。沙俄将库页岛南部给日本,将旅顺口、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权益转让给日本。日本强迫清政府增开长春等16处为商埠,在营口等地划定日本租界权限。日本占据了东北东北南部。返回本章目录日俄舰队在旅顺口激战执行封锁旅顺港口任务的日本舰队返回总目录英、俄帝国主义早就觊觎中国的西藏地区。1903年英国乘沙俄忙于对日作战之机,派英军一万余人入侵我国西藏地区。西藏军民为保卫江孜与英军展开激战,于4月克服江孜宗政府,后因英军大批增援,攻占拉萨。返回本章目录西藏地方民军给达赖喇嘛的抗英誓书返回总目录英国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并把与西藏地方当局签定的《拉萨条约》作为附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此加深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严重,进一步激起了广大人民奋起自救反抗斗争的新浪潮。返回本章目录西藏洛隆宗地区寺庙抗英僧军名单返回总目录三、预备立宪与政体改革新政进行的细枝末节的改革不能笼络各派政治势力,也无法挽救清廷的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行宪政。返回本章目录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返回总目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内容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帝位,改年号为宣统。当时,溥仪只有两岁,由载沣监国摄政。溥仪的“登极大典”,是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的。那天天气奇冷,当大臣把溥仪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小皇帝就开始闹起来。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小皇帝,不让他乱动。小皇帝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载沣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小皇帝的哭叫也越来越响。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幼年登基时的溥仪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载沣摄政后,即罢斥袁世凯,与此同时宣示“预备立宪、维新团结”的宗旨。1909年10月,作为各省议会“预备”的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1910年10月,作为“立议院基础”的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为集权皇室,载沣不仅自己亲自统率新编禁卫军,而且先后任用皇亲贵族掌管清廷禁卫军、海军、陆军,控制军权。并于1911年5月组成所谓“责任内阁”,总揽政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治,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此次改革的重点是编制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以及设立资政院和责任内阁,各省设立咨议局。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至辛亥革命前夕,先后修订了几种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为中国近代法制建设与进步奠定了基础。返回本章目录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内设田赋、漕仓、税课、库藏等十个司。这是度支部库藏司官僚的合影。返回总目录地方自治是实施政体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地方自治的开展,主要依靠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地方士绅和商人。地方自治的推行,使许多拥有经济实力的工商界代表人物参与各级自治机构,掌握一定的领导权,并为资产阶级扩大了参政、议政的渠道。但很多地方自治处处受到官治的羁绊,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911年5月8日,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他们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重要职位。由于军政大权集中在皇族贵族手中,所以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幅图是当时革命派报纸登载的揭露责任内阁真相的漫画。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奕劻组阁的“谕旨”一宣布,全国为之哗然。立宪派人更感到非常愤怒,他们
本文标题:从新政到预备立宪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5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