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从“课时主义”走向“大单元教学”-教学实施报告
从“课时主义”走向“大单元教学”——语文教学实施报告一、教学整体设计(一)设计理念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且学生接触面广,单纯的课本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将课内外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效果。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实际教学状况、学生学情等,树立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即“三引导,一培养”:一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三是引导学生提高读写听说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完美的人格(二)设计亮点1.创新课程整合从课时走向单元教学设计(1)整合思路本次课堂教学实践将教材上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板块进行了整合,改变了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的听说读写彼此割裂的现象,打破单元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女性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点重新组织课程内容。(2)具体做法基于整合思路,我们分别设计了“祝福——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采访——说出身边不同时代女性的故事”;“写作——绘出她们的精彩故事”;“综合实践活动——花样人生设计”“等待散场——我的课堂我做主”。(3)整合效果从教学目标的维度整合,从教学内容的维度整合,从教学方式的维度整合,这种既立足整体、又相对独立的模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拓展学生的认识广度。(4)创新特色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2.创新活动教学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的高效课堂(1)教学理念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活动促学法,尝试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法改革,使教学向着功能化、实用化、多元化的素质培养方向推进。(2)具体做法从形式上讲,我们的活动课共有两种:一种为模拟式活动课(如:采访、模拟法庭、我的课堂我做主),一种为创造式活动课(如课本剧编演、花样人生设计)。活动课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投入量,源于好的设计要素。现将要素归纳如下:①新颖多样的活动方式。本次设计包括模拟法庭、课本剧编演、模拟采访、花样人生设计、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活动方式,以其新奇感、多样化、趣味性吸引学生投身课堂。学生的接纳性、参与性均有极大提高。②课前准备环节:任务清单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供学生及时查阅;UMU学习平台提供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习、检测和评价的平台。③课中活动环节:教师精心采用了视频、故事、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导入,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多以学生展示活动为主,还课堂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主持人、审判长等角色,通过学生投身其中的体验式学习,更好的落实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④积极的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多以谈感受体会的方式开展,小组评价多以投票的方式进行,教师点评多以激励性为主,个别课程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充分落实了多元评价、全程评价。⑤课后拓展环节: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操作,且有环环紧扣之感,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便于成员相互督促。二、课堂教学实施成效(一)课本剧编演,情境体验,让情绪“真”唤醒。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的感悟,表演的过程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能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亲身经历和自我认识。学生在表演时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再现了课文情景,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体悟。扮演祥林嫂的学生全情投入,现场学生看到她倒在风雪夜的一幕,全场鸦雀无声,甚至有学生为祥林嫂留下了悲悯的泪水。(二)模拟采访,实践体验,让行为“真”认可模拟采访努力营造一个现实的交际情境,话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倾听、表达、应对、交际的能力,同时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生活、思维的方式,形成一种“教”与“学”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乔星瑀同学根据任务清单的要求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成功采访了自己的妈妈,真正体验了记者这一职业。通过这次采访不仅了解了妈妈的成长经历,对母爱有了更浓的体悟。(三)写作交流,对比体验,让感悟“真”提升对比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的运用,打破了常规写作课的教学规律,通过多次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让表达更有味,让人物更丰满,让理解更深刻,让思考更睿智,让写作更真切。同时将作文与做人相结合,要求学生针对身边不同时代的女性写作,选取典型材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启发学生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四)多样人生设计,分享体验,让认知“真”获得开展分享体验互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运用“设计”“展示”“交流”“评价”“提升”等策略,促进了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课后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课上师生思想的碰撞、发展及感情交流的融合,促教学“真”相长。三、反思与改进(一)成功与亮点1.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有效整合课程本次设计以“女性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点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打破单元原有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同时也保障了教学设计的连贯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以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为载体,助力终身发展本次设计全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实践活动沟通了课堂内外,沟通了听说读写,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此次设计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推广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例如德育课和英语课。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常态,使主动获得和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成为常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抵触课堂转变为享受知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促进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学习的品质。(二)不足与改进1.学生参与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兴致始终高涨,而有些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冷场、衔接不足。今后,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加强小组成员间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与此同时,教师要更好地想办法鼓励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实践的热情。2.教师对学生活动把控有所欠缺。如具体活动的组织、每一环节时间的分配等。教师加强备课,实时掌握学生课前、课中活动推进情况,及时更新策略,确保课堂有序、有效推进。3.学生自评、互评有失偏颇。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果与收获,需要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评价观。4.自由分组学习时,有抱团、依赖现象。鉴于此,教师要进行积极干预,分组时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置共同任务和独立任务,有效避免此类现象。5.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少、与学生生活时代有距离,师生心灵共鸣有欠缺。仍需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主要包括思想修养、学识修养、教学基本功修养、责任意识修养、对待学生的行为修养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标题:从“课时主义”走向“大单元教学”-教学实施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9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