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韩愈谏迎佛骨表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谏迎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写作背景中国唐朝是佛教鼎盛发展的时代,武则天是唐朝佛教鼎盛的推动者。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据记载,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于是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唐宪宗上表谏言,要皇帝停止迎佛并把佛舍利抛到水里毁掉。韩愈是政治家,反佛的着眼点,多在佛紊乱伦理秩序、佛徒不劳而获及蛊惑人心的所谓西天极乐的宣传。宪宗迎佛骨,名义上是求岁丰人泰,实际上是求个人的长寿,而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偏说历代君王愈奉佛年代愈促,宪宗故大怒,要加以极刑(死刑)。后经大臣亲贵劝止,贬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主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伏:敬辞,多用于臣对君的奏语。以:认为。之:的。法:法度,这里指宗教。耳:罢了。•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自:从。流:流布。未尝:未曾,从未。上古未尝有也--(中国)上古未尝有(之)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者:音节助词,无义。及:和,与。连词。•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寿考:寿命长,长寿。考:老,长寿。•其后殷汤亦年百岁,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其:那。书史:史书。极:达到极点、尽头。•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推:推算,推断。盖:大概。减:少。•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因:因为,由于。事:侍奉。而:表因果。致:招致,导致。然:这样。•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始:才。才:仅,只。耳:罢了。•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其:他。乱亡:战乱、夭亡。相:一个接一个。继:持续。运祚:国运、祚福。•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已:通“以”。下:后。事:侍奉。渐:渐渐,越来越。谨:虔诚。尤:更。促:短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惟:只有。度:次。舍:施舍,布施。施:给。•宗庙之祭,不用牲牢,•之:的。用:使用。牲:牲畜。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昼日一食,止于菜果,•一食:吃一顿饭。止:仅。于:取。•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其:他。竟:竟然。为……所:被。寻:不久。•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事:侍奉。乃:反而。更:反而。得:遭受。•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足:足以。事:侍奉。知:知道,懂得,明白。第一、二段:列述佛教传入中国前古帝王皆长寿,而佛教传入后信佛帝王寿短多灾,运祚不长,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力图揭示“佛不足信”。•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始:刚刚。禅:把帝位让给别人。议:商议。除:废除。•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材:通“才”,才能。不远:肤浅。知:了解,领会。道:旨意。•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宜:谊,道理。推阐:推行阐发。圣明:神圣英明的主张。以:来。就:纠正。斯:这种。弊:弊病。•其事遂止,臣常恨焉。•其:这。遂:就。止:停止。恨:遗憾。焉:于之。•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伏:敬辞。维:通“惟”,思考。•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已:通“以”。伦:辈,类。•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即:就。度:剃度。为:做。道: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观:道观。以为:认为。之:的。志:意愿。•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行:成功,实现。必行于陛下之手:状语后置。纵:纵然。即:立即。•岂可恣之转令盛也?•岂:怎么。可:可以,能够。恣:放纵。之:代佛教。转:转而。盛:兴盛。也:呢。•【译文】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主张,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御:登上。古代称皇帝的行动。以:来,表目的。舁:抬。诸:众多,各。递:一个接一个。•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虽:虽然。至:极,最。于:被。崇:尊敬。以:来。祈:求。福祥:福祉吉祥。•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直:只,只是。以:因为。徇:顺从,随着。为:替。士庶:士人百姓。设:设置。诡异:奇异。观:景观,具:器具。耳:罢了。•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安:哪里。而:却。•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主张,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然:但是。愚冥:愚蠢蒙昧。易:容易。惑:迷惑。晓:知道,明白。谓:以为,认为。事:侍奉。•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大圣:最圣明。犹:还。一:全。信:信仰。岂:怎么。合:应当,应该。更:更加。惜:吝惜,舍不得。•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焚:烧。为:作为。转:辗转。相:互相。惟:只。后:落后。业次:生业、工作。次: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若:如果。即:立即。加:加以。更:再,又。历:经过。诸:各。脔:碎割。以为:来作为。者:……的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伤:伤害。败:败坏。传笑四方:传笑(于)四方。被四方传为笑谈。•【翻译】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最圣明,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应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作为贡品的。伤风败俗,在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第三、四段:把高祖除佛、宪宗即位初禁佛与今日迎佛对比,步步紧逼,归结迎佛骨之举“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本:本来。殊:不同。制:形制,样式。•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法:合乎法度,有法则。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法服: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服:不穿。•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知:懂得。义:忠义。情:亲爱。•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其:他。身:自己。尚:还。在,活着,健在。奉:承受,接受。朝:朝拜。•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容:容纳。而:并且,表递进。接:接见。见:接见。设:设宴。一袭:一套。•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出:使……出,使动用法。况:何况。•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凶:不吉利,祸殃。秽:污浊,脏东西。馀:遗留,残存。岂:怎么。宜:合适。•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还活着,奉了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里!•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敬:尊敬。而,但是。远:远离,形作动。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行:做,举行。吊:吊唁。于:在。尚:尚且。先:首先。以:用。祓除:消除。进:进行。•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故:原故。临:临近。巫祝不先,桃茹不用:不先巫祝,不用桃茹,宾语前置。•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非:错误。举:提出,举出。失:错误。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吏不指出这种做法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乞:请求。以:把。付:交付。有司:有关官吏。诸:之于。根本:根源。断、绝:(同义)断绝。疑、惑:(同义)疑虑、迷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使:让。出:超出。寻常:普通,这里指普通人。万万:远远,形容程度深。盛:盛大。快:快乐。•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灵:灵验。作:制造。祸祟、殃咎:灾殃。宜:应该。加:施加。鉴:鉴察。临:监视。•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无任:不胜。恳悃:恳切忠诚。之至:到极点。奉:进献,献上。以:来。闻:使听到。•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献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第五、六段:从维护唐王朝统治的立场出发,指责佛教乃夷狄之法,不符纲常,因此“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显示出与佛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艺术特色本文叙事条理清晰、例证典型、内容丰富、文笔生动,风格奇雄奔放,刚健雄伟。1、追求“文以载道”,重“辞意平实,文从字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等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既找出了事实依据,又展示了文章的宏伟气势。四字句式随处可见。2、引用论证、事实论证、假设论证条理清晰、思维严密,且咄咄逼人。3、反问句、感叹句重叠出现,让人目不暇接。
本文标题:谏迎佛骨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0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