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响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在沟通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取消某种心理效应,却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或避免消极作用。教师谙熟与家长沟通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效应,会明白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态度与沟通效率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学年开始了,李老师担任中班班主任,她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班级工作中。可是不久她就接到家长反映她对孩子要求严、比较厉害,说孩子害怕她、不喜欢她,这让李老师感到很郁闷。开学以来,孩子在园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问题,那么这些意见从哪里来的呢?原来问题就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里有三个孩子自理能力差,还让老师喂饭,而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学习使用筷子且能自己吃饭。于是,开学之初,李老师就在班里按照发展目标要求这三个孩子,并跟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说在家里不要惯着孩子,不要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些话虽然都在理,但这些家长认为还是去年的小班老师和蔼可亲,孩子们喜欢,现在因为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自己吃饭,都不想上幼儿园了。孩子不喜欢新老师,那以后在新班级能快乐吗?(一)首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家长与教师初次接触,最关心的往往不是教师说了什么,而是教师说话的态度。他们会观察教师是否亲切,是否受孩子喜欢。李老师给家长的印象就是要求高、较严厉,让家长担心孩子以后是否能适应新老师。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留下的“初次印象分”。在人际交往中,初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经过实验首先得到证实并提出的。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陌生、新奇的信息影响强烈初次交往的时候,在没有其他信息参考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凭借第一印象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并成为以后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参考,这便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2.第一印象被优先加工第一印象很重要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人们在职业场合一般都很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既然如此,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认识:这么重要的第一印象尚且如此,以后还能好到哪里?所以,第一印象被人们优先加工,而先人为主的信息得到了更多的注意,进而形成难忘的记忆,对以后的认知发挥首因效应。3.对重要他人的渴望了解并不是所有的交往都会产生首因效应,很多情况下的初次交往可能并没有给自己留下清晰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交往对象对自己而言不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常见的重要他人有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上级领导等。毫无疑问,老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而家长很重视孩子是不是喜欢新老师和新环境,渴望了解老师的性格脾气是否容易被自己的孩子所接受,因此,首因效应对孩子及其家长的影响尤为明显。(二)首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首因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被他人所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沟通与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佳,那么人们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抹去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于孩子及其家长来说更是如此。孩子年龄小,尚不具备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给他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容易让他们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孩子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够成熟,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又有很高的威信,如果第一印象让孩子产生害怕或者不喜欢的感觉,他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而孩子出现这些现象很快就会被家长所察觉,家长不知不觉地就会用孩子的表现来印证自己的观察,进而产生不良的首因效应。(三)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很平凡而忽略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应该主动想办法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影响。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由于初次交往对他人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主要集中在年龄、衣着、相貌、神态、姿势、说话态度等外部特征,并不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甚至还可能出现差错和误解,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的感觉走。因此,教师要重视首因效用对自己的影响,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穿衣打扮端庄大方,符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坦率真诚,值得家长信任;神情态度温和有礼,让孩子容易接受。2.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包装的结果给他人的第一印象需要特别注意,但绝不是突击包装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的方法、策略和形式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谈吐、神情、体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要好外,还需要继续保持第一印象给他人留下的良好状态,仅仅“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热忱和耐力使积极的首因效应持续不衰。所以教师需要平时注意提升自己的素养,养成沟通交流的好习惯,不能为了第一印象而做暂时的表面文章,否则,第一印象犹如昙花一现,仍然难以帮助教师在孩子及其家长心目中建立起信任与威望。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第一印象难以改变并不是不可改变。中国有句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初给他人留下的误会与偏见会随着真诚交往而逐渐淡化直至消失,进而在对方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有三类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性格内向、表情严肃和性情急躁的教师。内向、严肃和急躁是一个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个性特征,容易给他人留下冷淡、不耐烦的印象,但是具有这些性格的教师并非不热爱幼教和孩子,并非不爱岗敬业,因此这些教师最初的家长工作会经历一段“曲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才能改变最初的不良印象。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反思,逐渐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模式,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4.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李老师的问题就在于急于让孩子达到中班的发展目标,没有给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及其家长预留缓冲空间,以致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害怕、紧张。李老师的用心是好的,但是教育之弦绷得过紧,给人留下了严厉的印象,实属没有把握好教育的节奏。新学年初期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了解孩子及其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和信任自己,在此基础之上再提高要求,开展深入的教育活动,促进孩子达到发展目标。5.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孩子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如果他们害怕教师,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对教师保持警惕和距离,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家长作为成人有透过表面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他们能通过对教师的进一步观察,并参考其他家长的看法而控制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调整自己避免依据教师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而做出评价,并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进而对教师建立信任感。所以,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孩子因为首因效应而不愿意接近自己,可以主动地与家长坦率沟通,发动家长带动孩子克服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家长为了孩子会乐意配合教师的建议的。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二、近因数应:前功一朝化烟云淼淼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她,经常跟其家长交流孩子做的好事、说的趣话,其家长也对老师的印象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老师。可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淼淼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把牙齿碰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处理完之后通知了家长,并诉说了从事发到目前的整个过程。淼淼妈妈来了,不但一脸的不高兴,而且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问了淼淼很多问题:是谁撞着你的?怎么撞的?老师什么时候送你去医院的?你是怎么去医院的?医生说了什么?等等,盘问的过程让老师感觉淼淼妈妈完全不信任自己。然后,淼淼妈妈又责问老师为什么不阻止孩子相撞。老师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即使看到孩子们要撞上了,但是因为距离远要阻止也是来不及的,何况淼淼的牙齿本来就松动了。森淼妈妈说孩子自己掉牙和被撞掉牙是不同性质的事件。老师与淼淼妈妈交谈了很长时间,但淼淼妈妈始终不接受老师的解释和道歉,坚持要求给淼淼换老师或者换班。面对妈妈的态度,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平时很喜欢淼淼,经常给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而这一件事却“前功尽弃”,使淼淼妈妈全盘否定了自己对孩子平时的关心和爱护。(一)近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认知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很大,形成首因效应;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很大作用,形成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对首因效应产生抵消作用。是否产生近因效应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1.信息间隔时间首因效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印象开始变得逐渐模糊,从而使最近出现的信息变得清晰。尤其是如果前后两次得到的信息不同,那么后面的信息更容易印刻在近期的短时记忆里,第一印象的影响因此消弱,近因效应明显增强。2.是否与最初的期望相反第一印象形成以后,人们对交往对象产生了相应的态度与期望,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相反,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并改变当初的态度与期望,尤其是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家长更容易注重孩子眼前的反应与行为,从而形成近因效应。3.性格特点有的人容易形成首因效应,有的人则容易形成近因效应,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性格外向、开朗、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性格内向、稳定、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二)近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近因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新近信息的性质。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积极和愉快的,就会消弱甚至改变第一印象留下的不良影响,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开辟新天地;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消极和不愉快的,首因效应留下的美好印象就很容易成为泡影,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制造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注意避免近因效应的消极作用,尽力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三)近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既然近因效应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尊重近因效应的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趋利避害。1.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语句排列的顺序近因效应导致排列在后的语句对人的记忆和理解影响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要注意自己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比如,关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话题,教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家长说:“平常应注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另一种说法是:“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不过平时还是要尽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很明显,前者对家长用的是一种怀疑的语气-,后者则对家长充满了希望。再比如,在向家长阐述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时,有的教师会说:“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不是吗?”与其这样说倒不如换一种说法:“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是吧?”因为前者可能会让某些家长感到不高兴,因为“不是吗”是一种质疑的语气,而后者则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是吧”表达的是一种教师委婉征求家长意见的态度。2.用近因效应弥补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的初期还处于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大;而在交往进入熟悉阶段后,近因效应的影响则越来越大。由于不少教师缺乏心理效应的知识,对于与家长沟通中出现的现象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所以遇到问题时容易困惑不解和手足无措。尤其是上岗不久的年轻教师,不知道怎样度过日常工作中方方面面的“第一关”,以致没有给家长、同事或者领导留下最佳印象。如果教师明白了近因效应对人的心理影响,就知道即使自己最初做得并不太好,但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机会使别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从而树立“只要想做好,永远都不晚”的信念,促使自己在漫长的幼教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成长。3.
本文标题: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0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