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思维导图
被讨厌的勇气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以精神创作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心理创伤并不存在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倒是有趣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面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按照目的采取行动,大家都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使他认真听你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捏造了愤怒的感情其实愤怒只是可放可心的一种手段eg发脾气时孩子的校长打来电话,你脾气正常,打完接着发脾气你想“变成别人”吗?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你在人生某个阶段选择了不幸,这不是因为你生在不幸的环境,也不是陷入不幸的境地,而是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有好处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假期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无论是继续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那都在于你自己不改变的原因即使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前述内容小结世界很简单,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很难获得幸福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作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改变生活方式,要有摈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eg梦想成为小说家,却总写不出作品,他说因为工作太忙,所以才写不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比赛其实,他是想通过不比赛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刻的自己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为什么讨厌自己?为什么讨厌自己?为什么只盯着缺点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窘境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eg155的身高是优势还是劣势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呆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自卑与自卑情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eg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eg我因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其实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为了改变自已而牺牲目前的乐趣越自负的人越自卑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两种方向有勇气的人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eg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自卑情结的人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eg“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优越情结的人苦于自卑,又没有勇气改变,又没法忍受自卑情结,没法接受无能的自己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eg权势张扬,通过此种方式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eg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eg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谈曾经的辉煌eg夸耀不幸。夸耀自己成长中各种不幸的人,借助不幸显示自己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原本并不优秀/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即虚假优越感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私愤和公愤不同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工具权力之争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言行激怒时,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看清斗争受到争权挑衅时绝不可上当,不要发怒,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一交流工具eg小孩恶作剧捉弄大人,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注意力,往往在大人发火前停止恶作剧如果不停止,那其目的就是斗争了eg谈论政治争论起来,各不相让,上升到人格攻击。这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如果回击并让对方彻底退出,败下来的对方很快进入复仇阶段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等待着报复eg小孩逃学/割腕,因为这样会让家长烦恼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认为自己正确,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所以我必须获胜因为不想失败,所以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目标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相片支撑这些目标有两点“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工作课题门槛最低,有着成果这一简单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必须合作下班或转行后又可变回他人关系交友课题脱离工作,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没有工作关系的强制力,更难以开始和发展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阿德勒: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束时,才能体会到爱也即没有自卑感必不必炫耀优越性,能保持平静而自然的状态束缚是想支配对方的表现,基于不信任,与不信任自己的人同处,不可能保持自然状态“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在爱的课题中,恋爱或夫妻关系过了某个时期后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散漫姿态令你生厌...这是因为已经下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缺乏勇气。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课题。正因此才摆出各种借口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同时也是使用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自我改变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别人的认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想取得别人的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其实都是受了“如果做了恰当的事就能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因为这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必须从“这是谁的课程”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分清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起因:把别人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eg孩子想学习时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孩子没求助时不可干涉eg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面子虚荣与支配欲)的期待而活eg心理咨询辅导,被辅导者下什么决心、是否选择改变,这都是被辅导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明确这不是自己的课题,然后丢开别人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回报思想他人为自己如果对方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自己必必须给予报答这其实并非不辜负好意,而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自己为他人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应该给予相应回报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摆脱回报思想的束缚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人生谎言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人际关系之卡事例只要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事例的解决当我下定修复关系的决心时,父亲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持什么态度等,都与我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已掌握人们往往认为现价个人的关系,其实首先是自己。如果有认可欲求,那人际关系之卡掌握在他人手中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把对自己的执著(以自我为中心)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问题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中心,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俦考虑我的心情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与他人接触时,总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期待不会都被满足,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原因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解决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自己的手法去获得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概念人际关系的起点:课题分离;终点: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属于多个共同体解决我们在寻求归属感时,不要认为只有这个共同体,也不要只会关注更小的共同体当我们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更大的共同体eg如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思维导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2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