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与美国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的比较研究
中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与美国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的比较研究刘宗斌博士【论文摘要】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评估方案和美国的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都是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评估准则,有着同样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和“PDCA循环”的内在逻辑,但卓越绩效准则在重视领导作用、激励教职工队伍的整体提高、强调对学生和相关利益者需求的了解、战略管理思想和系统改进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值得借鉴。本文最后对完善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方案提出了具体建议。【关键词】评估方案、卓越绩效准则、领导、需求期望、战略管理、系统改进作者简介:刘宗斌(1968-),男,江西南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国家注册验证审核员。联系电话:13701124186E-mail:liuzongbin@sina.com2004年8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通过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以促进全面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以下简称绩效准则)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类组织绩效评价准则,依托于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为全面提高教育类组织的综合绩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方法。美国从1998年起在全国的教育领域开始推行卓越绩效模式,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美国各类教育机构管理水准的提升和综合绩效的改善[2]。通过对评估方案与绩效准则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借鉴绩效准则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上新台阶。一、评估方案与绩效准则之间的相同之处1.两者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评估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最终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绩效准则旨在帮助教育类组织采用一种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以实现向学生和相关利益者提供持续改进的价值,提升教育质量。两者表述虽有所不同,其内涵则完全一致。在价值观方面,《评估方案》强调了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性,绩效准则同样强调组织的高层领导应设定发展方向;《评估方案》强调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绩效准则同样强调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除此之外,两者都同样强调了教职工的作用、基于事实和促进创新的管理、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视野等价值观。2.两者的内容框架都有着“PDCA”循环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评估方案的内容包括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1个观测点。绩效准则的内容则包括7个类目、19个条目、33个要点。从下面的这张“评估方案与绩效准则内容框架对照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有着“PDCA”循环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见下表1所示。表1评估方案与绩效准则内容框架对照表内容划分评估方案内容框架绩效准则内容框架策划与资源投入(Plan)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类目条目1.办学指导思想1.1学校定位1.2办学思路1.领导1.1高层领导1.2治理与社会责任2战略计划2.1战略制定2.2战略展开2.师资队伍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2.2主讲教师5.教职工5.1工作系统5.2教职工学习与激励5.3教职工福祉与满意3.教学条件与利用3.1教学基本设施3.2教学经费6.过程管理6.2支持过程与运营筹划实施(Do)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4.1专业4.2课程4.3实践教学6.过程管理6.1以学习为中心的过程检查(Check)5.教学管理5.1管理队伍5.2质量控制4.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4.1组织绩效的测量、分析与评审4.2信息与知识管理结果与处理(Action)6.学风6.1教师风范6.2学习风气3.学生、利益相关者与市场3.1对学生、利益相关者与市场的了解3.2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关系与满意7.教学效果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7.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7.3思想道德修养7.4体育7.5社会声誉7.6就业7.组织绩效结果7.1学生的学习结果7.2学生、利益相关者方面的结果7.3预算、财务与市场结果7.4教职工结果7.5组织有效性结果7.6领导和社会责任结果特色项目正是基于上述的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对评估方案与绩效准则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得到一些借鉴。二、评估方案与绩效准则之间的不同之处评估方案和绩效准则相比较,两者的评估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评估方案的评估范围,是围绕着与教学质量水平有关的指标体系;绩效准则的评估范围,则是包括教学质量指标在内的组织绩效指标体系。从借鉴绩效准则先进理念和方法、完善评估方案的目的出发,本文只围绕与教学水平有关的指标体系开展两者间的比较研究。由此,可以看到以下的一些差异。1.绩效准则更强调领导作用应当说,在评估方案的许多指标背后,都隐含着对高校领导的考核要求,如学校办学思路的确定、教学管理、教学经费的保证等等。如果没有领导的坚定支持,这些指标是难以达标的。但比较而言,绩效准则更为强调领导作用,并专门设立了“领导”类目。在国际质量管理界共同推崇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领导作用”被强调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的管理体系国际标准,都设立了关于领导作用的条款,因而卓越绩效准则设立“领导”类目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依据绩效准则要求,需要对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高层领导进行直接考察,考察其在推动教学质量改进和提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考察的内容也不仅限于确定办学指导思想、从事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确立学校的愿景、价值观、和绩效期望来引领和推动学校的发展;主持制定学校的战略,安排战略部署;加强与全体教职工的沟通并激活和鼓励他们;创建和维持一个高绩效的学校组织,促进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定期分析、评审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水平。2.在确定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评估方案体现的是战略规划思想,而绩效准则体现的是战略管理思想。在确定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评估方案包含了两个二级指标,即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其中对“学校定位”评估的基本要求是“定位基本准确,有学校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对“办学思路”的评估则要求从分别从“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两个方面加以观测。也就是说,评估方案重点考察的是学校的愿景、价值观、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等内容,但缺乏对战略评估内容的考察,因而体现的是战略规划思想,而不是战略管理思想。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的区别在于,战略规划仅是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涉及战略的实施与评估问题,只有将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国外普遍认为,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先导。1994年,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出版了《战略规划的衰落与兴起》一书,指出战略规划在管理领域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在80年代以后逐渐被战略管理所取代[3]。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把制定发展战略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普遍存在重规划,轻实施,特别是轻评估的问题。不少高校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后,往往没有相应的操作性行动计划,专项规划与战略规划缺乏有机的结合和统一,专项规划之间也缺乏协调;在实施和执行方面,既缺乏共同理念的引导、学校氛围的营造,又缺乏有效的控制、评估机制和手段,使得规划的落实十分困难。绩效准则中的“战略计划”类目、“组织绩效的测量、分析与评审”条目则完整包括了战略分析、战略目标、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战略管理全过程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战略管理思想,见下表2所示。表2绩效准则的战略管理要求一览表战略管理阶段划分绩效准则类目条目要点要求(略述)战略分析2战略计划2.1战略制定a战略制定过程应说明是如何开展战略分析和战略计划活动的?如何确保战略分析活动中考虑到了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等关键因素?战略目标b战略目标应说明关键战略目标和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确保战略目标与与学校的风险和机遇相联系、与学生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利益相联系?战略实施2.2战略展开a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展开如何制定和展开战略规划以实现关键战略目标?如何配置资源以确保战略规划的实施?关键绩效指标有哪些?b绩效预测应根据所确定的关键绩效测量指标对绩效进行预测,并说明组织的长、短期计划内的绩效预测情况,如何将所预测绩效与竞争者的预测绩效相比较,如何将其与主要的标杆、目标及以往的绩效相比较。战略评估4.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4.1组织绩效的测量、分析与评审a绩效测量如何选择、收集、整理数据和信息,监测日常运作及组织的绩效?b绩效分析和评审如何分析、评价组织绩效,以及如何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开展绩效分析?如何将分析结果传递到各部门、各层次,为其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3.对于教职工队伍,评估方案采用的是一种合规式、当前水平鉴定式的评估方法,而绩效准则则采用的是一种指导式、鼓励改进式的评估方法。教职工队伍,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评估方案着重于评估教职工队伍的当前比例、结构、素质水平和增量发展趋势等,并对达标水平规定了一些量化指标。绩效准则却是着重于考察对教职工队伍的组织管理、绩效激励、学习培养、福祉满意等方面的内容。评估方案作为一个行业标准,采用的是一种合规式、当前水平鉴定式的评估方法;而绩效准则作为教育类组织可普遍参照的指导性准则,采用的是一种指导式、鼓励改进式的评估方法。但评估方案中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加以注意:a.对教师队伍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补充人员、调离人员的数量变动来评估教师队伍的变动情况,而没有注意考察在职教师的能力发展趋势,这显然不能有效调动各高校对现有教师的绩效鼓励和学习培养,这方面应从绩效准则中适当加以借鉴。b.“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的A级标准对于研究型大学很容易达到,教学型大学则有一定困难,这样的分级标准对教学型大学恐怕失之公允,某种程度上也引导教学型大学朝着研究型大学方向“迈进”,这显然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综合上述,可以考虑把现有“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的A级标准做为研究型大学的合格标准,把C级标准做为教学型大学合格标准。判定一所大学的教师队伍是否优良,则应主要从教师风范、教学水平、整体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4.在教学条件和利用、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评估方案和绩效准则有着同样内涵的要求。比较而言,评估方案做为行业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量化的要求。5.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绩效准则强调了对监控结果的分析、评审和改进。对于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方案和绩效准则同样强调了教学规章制度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评估检查等工作的重要性,而绩效准则进一步强调了对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分析和评审,将其与主要的标杆、目标及以往的绩效相比较,从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工作。6.在教学效果方面,绩效准则强调了对学生、利益相关者的了解。对于教学效果,评估方案和绩效准则同样强调了对学生培养结果的评估和社会评价的重要性。绩效准则更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利益相关者(如家长、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的了解,以确保教育方案、产品和服务不断符合需要,开发新的机会,创造一种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氛围。同时,绩效准则还强调了对学生培养结果、学生和利益相关者满意结果的水平和趋势的把握。其中要包括相对于竞争者、对照机构和学生总体的适当的对比性数据。7.在教学改革方面,评估方案提出了专项持续改进要求,绩效准则却提供了持续改进的系统方法。在教学改革方面,评估标准提出了专门要求,但重点是强调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绩效准则却是以满足学生、利益相关者和市场需求出发,以提高教学绩效为中心,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都提出了对比标杆、机构、竞争者的创新和改进要求,同时强调了有效沟通、知识和信息管理对创新、绩效改进的重要性,因而为教育类组织提供了改进、创新的系统方法,见下表3所示。表3绩效准则中系统
本文标题:中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与美国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的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6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