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姓名:王中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正奎20070528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者:王中原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黄明娣.HUANGMing-di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3)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以人为本的比较分析说明,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但二者因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差别.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2.期刊论文王雪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跨世纪(学术版)2008,16(7)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摈弃西方近代人本理论的缺陷,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把人类历史上的人本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超越.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实质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期刊论文李慧.袁振堂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8)从执政理念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均不同,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而西方人本主义则是为了满足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4.期刊论文王洪明.WANGHongming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简要回顾了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发展历程,初步理清了人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进一步分析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阐述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前者的批判继承.指出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强调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5.学位论文张洪春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200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显现。从历史上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一词,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可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却时沉时浮。从神的统治、皇权的束缚、等级制的压抑,到物的奴役,时至21世纪以人为本都没有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确立为当代中国新的发展理念。这样,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因此,对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一致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考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详细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深入挖掘了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提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全文主要部分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1章“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立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哲学对实践和时代精神的提升,本章着重分析以人为本提出的深刻动因。以人为本的提出,既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要求,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还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付出代价反思的重要结论。同时,以人为本的提出也是当前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做战略性的考虑。第2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在中国,这种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人本论”和“民本论”思想;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可看作“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源头。本章从历史角度追溯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尤其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揭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具有的不同内涵,及其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第3章“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语境中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一种理念,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本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理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从“人”和“本”出发界定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要把类、群体和个体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尺度和最终目的。第4章“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论文首先根据人的关系存在、以人为本的实践本性、以人为本提出的时代要求,确立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的分析框架,也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放在各种关系,即从人与自然、社会、人、组织的关系中来理解。其次,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探析以人为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等不同关系中的具体内涵。最后,在深入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了对当前理论界争论最为激烈且最易引起认识混乱的几对关系,即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西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第5章“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本章从基本价值、文化、价值观和实践理念四个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在当前中国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认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回归;以人为本是一次文化启蒙;以人为本是一种共同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一种实践理念。第6章“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论文详细探讨了如何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实践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宣传,避免一些思想误区,还有破除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障碍。接着论述了如何通过转变社会运作方式、政府职能、发展方式及动力等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来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最后通过确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确立保障效率和公平的分配制度,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社会流动和交往等体制创新来实现以人为本。6.期刊论文郭小丹.GUOXiao-dan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西方人本主义辨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存在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是具体的、历史的.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但二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理论实质却存在本质不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观,认清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局限性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期刊论文潘友梅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青年职工的价值观教育-商场现代化2009,(26)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强化青年职工关注个体价值和自由,促进青年职工生全方位打造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加剧了青年职工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上一定程度的悲观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青年职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叉荣辱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教育是抵御西方人本主义对青年职工价值观消极影响的重要途径.8.期刊论文段莎莎论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人性教育的启示-改革与开放2009,(24)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不断完善的精神.在这方面,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同时,对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进行理性思考,是中国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我国人性教育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带来了重要启示.9.期刊论文杜小红论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理论月刊2003,(6)为彻底改变我国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现象,许多学者曾撰文探讨改革出路,但多囿于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问题一直没能彻底得以解决.笔者认为,桎梏外语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不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而是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此,外语教改应从解放学生的个性入手,标本兼治.西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和谐气氛、学习策略以及人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可以给徘徊中的中国外语教改打开一个新的视野.10.学位论文孔令轩略论以人为本——基于科学发展观视野的政治学思考200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执政理念上的最新认识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解决党执政合法性问题和对权力形成有效制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是对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政治学层面上,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理论和现实出发,系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第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概念分析。在分别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在概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形成发展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人为本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及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意在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以人为本的源流,并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第三部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发展,说明“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执政理念的新提升。第四部分,“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理论必须面对社会现实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思考,从发展观上的物本位,执政观上的官本位,利益观上的国家本位三个方面分析了以人为本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论证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部分,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选择。针对当前“以人为本”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合肥工业大学(hfgydx),授权号:53f6393e-a27b-4827-bc21-9e4600f29c37下载时间:2010年12月8日
本文标题: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