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1.心理2.心理卫生3.健康4.心理冲突5.挫折6.心理防御机制7.应激8.心理辅导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10.适应性辅导11.发展性辅导12.个别心理辅导13.小组辅导14.重复15.重读16.摘要17.情感反应18.指导19.解释20.自我开放21.影响性摘要22.心理评估23.心理评估的客观性原则24.心理评估的整体性原则25.心理评估的动态性原则26.心理评估的综合性原则27.心理评估的指导性原则28.观察法29.谈话法30.问卷法31.心理测验32.阻抗33.系统脱敏法34.厌恶法35.代币法36.生物反馈法37.无条件的积极尊重38.移情的理解39.选择性概括40.过度引申41.认知重建法42.角色扮演法43.两难问题法44.行为强化法45.强化不相容反应246.榜样引导法47.代替法48.渐进注意法49.思维定势50.不良认知51.情绪52.情感53.自主训练法54.呼吸调节法55.个性心理56.自律性57.角色互换58.对抗59.学习策略60.学习评价61.学习疲劳62.神经症63.人格障碍64.心身疾病65.抑郁症66.恐怖症67.强迫症68.焦虑症70.学校恐怖症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3.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4.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5.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6.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7.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8.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10.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11.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12.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13.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14.重复: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15.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16.摘要:是指辅导人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17.情感反应: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与反应。18.指导:就是辅导人员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或如何说。319.解释:就是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辅导人员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并进一步改变其思维、观念与行为。20.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是指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分享。21.影响性摘要:是指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22.心理评估:指评估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定的过程。23.心理评估的客观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被评论者的客观心理事实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止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24.心理评估的整体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观点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进行整合研究,同时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25.心理评估的动态性原则:指辅导员要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做到动态的考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脉络,防止僵化的评估模式对评估工作的干扰。26.心理评估的综合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中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外,还要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取得最佳的评价结果。27.心理评估的指导性原则:是指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评估后,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28.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29.谈话法:是辅导员根据心理评估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方式,直接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30.问卷法:是通过书面的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31.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32.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重心偏移。也可以看作是阻抗那些使自我过分痛苦或引起焦虑的欲望、情绪或记忆进入意识的力量。33.系统脱敏法:由沃尔帕首创,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绪,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34.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即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来访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35.代币法:又称奖励强化法、代币管制法。它是一种通过强化(即奖励)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即当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立刻给与奖励,是该种行为得以强化。36.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是来访者能根据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37.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就是要把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宽容他的短处,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38.移情的理解:也称共情,是指辅导员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再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39.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并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40.过度引申: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作出结论,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41.认知重建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辅导方法的统称。42.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43.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是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加之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44.行为强化法: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做的一种方法。45.强化不相容反应:是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别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46.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447.代替法:指在处理重要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先用已经熟悉和做惯了的方法或对象来消除杂念,待精神逐渐集中后,再回过头来做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48.渐进注意法:就是从5分钟入手,训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注意力训练的方法之一。49.思维定势:是指由于过去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0.不良认知:是指因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和信念、思想。51.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52.情感:是情绪的概括化、稳定化的表现,较情绪稳定和深刻,往往都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53.自主训练法:是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舒尔兹发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调节情绪,又能消除心理紧张、心理压力,减轻烦恼。54.呼吸调节法:是处理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是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比如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采用缓慢地呼吸和吸气练习,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吸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性。55.个性心理: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除了相貌不同之外,主要是个性的不同。56.自律性: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自我约束,是在儿童对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制下的纪律。57.角色互换: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也就是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58.对抗:是学生遭受挫折引起的强烈的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状态。59.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60.学习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61.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等现象。62.神经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某些身体功能的丧失,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63.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指自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异常,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障碍,感知和智力并无异常。64.心身疾病: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65.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66.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67.强迫症:是指病人主管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不是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识努力加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重的内心冲突,伴随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呈现出的继发现象。68.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感、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69.疑病症: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态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70.学校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表象为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去上学,就会使其焦虑加重,或发生饮食和睡眠障碍,或出现心神不定、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
本文标题: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0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