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作物叶绿素浓度
1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作物叶绿素浓度摘要: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无损检测中,植被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就是其中之一。利用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采集不同生育期玉米和大豆的冠层“图谱”数据,在逐步提取影像中光照土壤、阴影土壤、光照植被、阴影植被四种组分光谱的基础上,通过选取的敏感波段构建光谱植被指数和叶绿素密度进行波段自相关分析,探讨各个分量对作物叶绿素密度反演的影响。关键词:高光谱技术;叶绿素;反演0引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物质,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与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色素,其作为主要吸收光能的物质,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叶片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是植物总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以用来检测和研究植物突变、压力和营养状态,作物压力和萎黄病的检测对精细农业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1]。随着光谱技术的发展,其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而高光谱技术作为光谱技术的一种,由于具有众多优点,在光谱检测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备受人们的青睐。人类肉眼的视觉范围在380~780nm之间,而高光谱的波段非常宽,一些高光谱仪器的波段达350~2500nm。因此,通过高光谱技术可以对绿色植物进行叶绿素的检测和定量分析。本文对高光谱技术在植物,特别是在经济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检测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加以概述[2]。1成像系统简介及数据处理1.1高光谱成像技术简介高光谱成像技术是在多光谱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较宽的波段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对目标物体进行连续成像,从而获得每个像元的数十或数百条光谱信息。其成像特点是:光谱范围广(200~2500nm)、超多波段(上百个波段)、高的高光谱分辨率(几个nm)、波段窄(≤10-2λ)和图谱合一等。由于所获得的图像信息不仅可以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缺陷等外部特征,而且不同物体因结构和成分的不同使光谱吸收也不同,从而可以用于物体内部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检测。高光谱成像检测装置主要由光源、光谱相机(成像光谱仪+CCD)、装有图像采集卡的计算机组成,如图1所示[3]2图1高光谱成像装置简图在扫描过程中,首先面阵CCD探测器在光学焦面的垂直方向上完成横向扫描(X方向),同时,在被测物前进的过程中,排列的探测器扫描出一条带状轨迹从而完成纵向扫描(Y方向)。通过综合扫描信息就可以得到物体的三维高光谱图像数据,从而可以提取所需信息。1.2数据获取当对玉米、大豆冠层进行成像时,先根据作物的高度决定探测器的观测高度。以玉米为例,小喇叭口期玉米株高50cm,行距30cm,为了保证视场内至少有一株完整的玉米,设定VNIS观测高度距玉米冠层178cm,距地面228cm,视场范围为60cm×60cm的正方形。在成像光谱数据采集时,同步用地物光谱仪ASD采集参考白板的数字量化值,实时记录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反射率转换进行原始数据获取。完成观测区的影像采集后,取两株玉米(大豆)活体植株进行叶绿素密度相关参数测定。1.3影像处理获取的遥感影像要转换成相对反射率才能用于作物的定量化反演研究。2基于图谱解析的作物叶绿素密度反演及评价2.1大豆叶绿素密度反演及评价不同株型的大豆在不同生育期覆盖度有较大变化,背景土壤在观测视场内的面积比例会对冠层反射率有较大影响。在大豆植被与土壤混合存在时,对叶绿素敏感的波段基本上都位于红光与近红外波段区间。这和RVI、NDVI、DVI、SAVI、OSAVI五种植被指数构建原理相符,即都是基于红与近红外波段进行组合运算实现的。当植被光谱提纯后(剔除土壤光谱),它与叶绿素密度的关系是:对叶绿素敏感的波段范围增大,尤其是蓝、绿波段。五种植被指数都表现为相同的规律。由此说明,背景土壤对利用光学遥感检测植被群体生化指标有较大影响,对阴影叶片的植被光谱信息也进行剔除,尝试分析阴影部分对遥感定量监测的影响程度,植被阴影叶片光谱去除后,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范围表现为可见光波段增加,近红外波段减少,红边波段决定系数最高。五种植被指数都有相同的规律。那么,可以说阴影叶片会影响植被叶绿素密度敏感波段的选择。3当构建新型植被指数时,要根据植被冠层叶片结构,尝试把阴影比例作为一个影响因子,在公式中加以体现,以便提高叶绿素密度定量化反演精度[4]。2.2玉米叶绿素密度反演及评价上文重点分析了大豆冠层光谱提纯前后反演叶绿素密度的能力,初步结果是土壤光谱去除后,纯植被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的决定系数有所提高。但是,大豆作为低矮宽叶植被,叶片大而圆,在幼苗分枝期以后对地表都有较高的覆盖度,茎秆对冠层光谱的影响较小。为了更加突出背景土壤和茎秆对其冠层光谱的影响,选择玉米作为另一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其有明显的叶片垂直分布,对地表的覆盖度较大豆低(二者的观测视场一致),且茎秆会影响玉米的冠层光谱。深入分析光谱提纯(土壤、阴影叶片光谱去除前后)对作物生化参数反演的重要意义。在玉米与土壤混合存在时,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基本上都在红与近红外波段区间,有些在蓝、红波段;总体的决定系数R2较低,大部分在0.5附近。当去除土壤光谱后,即只剩下纯植被光谱,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主要集中在红光波段,有些在近红外与蓝光波段。决定系数R2较前者有所提高,大部分大于0.51,最高到0.67。当阴影叶片光谱去除后,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主要集中在蓝、红波段,五种高光谱指数结果差异较大,大部分决定系数降低到0.45左右。由敏感波段及决定系数可判断,土壤与阴影叶片光谱去除前后,植被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性有较大变化,二者可以显著影响植被指数的应用效果。2.3作物叶绿素密度反演及评价大量科学文献表明,冠层结构参数(如叶片内部结构参数、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分布函数等)会显著影响植被指数反演作物生化参数的准确性。因此,基于植被指数建立单一预测模型的同时预测多种作物生化参数指标往往比较困难。将玉米与小麦数据进行混合,利用混合数据筛选最优诊断植株氮浓度的光谱指数,探讨了建立单一模型预测多种作物植株氮浓度的可行性。上文分别对光谱提纯前后的大豆、玉米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的趋势,这为单一植被指数在卫星或航空层面对大尺度作物生化参数进行反演提供地面理论支持。光谱提纯前后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有明显变动,纯植被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相关的区间增多,在可见光波段表现明显,主要集中在红光波段。对阴影叶片进行剔除后,与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组合主要是蓝-近红和红-红组合,这与大豆、玉米单独提取时的结果相同。但是对冠层结构差异明显的两种作物数据进行混合后,分析其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决定系数大小发现,植土混合时最大的决定系数高于纯植被的,这与单独研究时的结果不符。是否因选择的作物组合或试验样本的因素最终影响了混合数据的结果,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随着土壤光谱的剔除,与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增多,且表现在叶绿素a和b及胡萝卜素强吸收的波段,因此从作物的反射光谱特征上看,文中选择的敏感波段区间是合理的。此外,因这里获得的决定系数较低,故并未进行模型构建及精度检验。43结论在光谱提纯的基础上,对大豆、玉米及二者混合叶绿素密度进行反演,得出以下结论:(1)影像中土壤光谱去除前后,由RVI、NDVI、DVI、SAVI、OSAVI五种光谱植被指数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变化情况得出,背景土壤对利用光学遥感数据反演植被叶绿素密度有较大影响。在对阴影叶片的光谱信息进行剔除后,通过五种光谱植被指数选择波段的变化区间说明,阴影叶片会影响植被冠层叶绿素密度敏感波段的选择,当构建新型植被指数时,要根据植被冠层叶片结构尝试把阴影比例作为一个影响因子在公式中加以体现,以便提高叶绿素密度定量化反演的精度。(2)光谱提纯前后(大豆、玉米及其混合数据),对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有明显变动,纯植被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相关的区间增多,在可见光波段表现明显,主要集中在红光波段。对阴影叶片进行剔除后,与叶绿素密度敏感的波段组合主要是蓝-近红波段和红-红波段组合。(3)对冠层结构差异明显的两种作物(大豆与玉米)数据进行混合后,分析其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决定系数大小发现,植土混合时最大的决定系数高于纯植被的,这与单独研究时的结果不符。是否因选择的作物组合或试验样本的因素最终影响了混合数据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宁艳玲,张学文,韩启金,等.基于改进的PRI方法对植被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反演[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4.[2]郭洋洋,张连蓬,王德高等.小波分析在植物叶绿素高光谱遥感反演中的应用[J].2011.[3]刘燕德,孙祥,杨信廷,等.高光谱技术在作物叶绿素含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张东彦,刘良云,黄文江,等.利用图谱特征解析和反演作物叶绿素密度[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
本文标题: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作物叶绿素浓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2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