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0课水循环1.常考水循环环节的判断(1)(2015海南单科,6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答案:1)D解析:1)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故D项正确。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答案:2)B解析:2)本题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搬运到海洋,而海洋水的蒸发只蒸发水分,不包括矿物质,所以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总趋势为增加,故B项正确,A、C项错误。冰期海水大量结冰,会导致海洋水矿物质含量增加,故D项错误。2.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a.影响蒸发的因素(2)(2015福建文综,8分)下图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A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图中4~6月的气温上升,会导致蒸发量增加,故①正确。4~6月降水量增加,水域面积增加,导致蒸发量增加,故②正确。题中无法判断风力的大小,且降水量增多表明云量增加,故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2)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A.3月B.6月C.9月D.12月答案:2)B解析:2)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时段为当年水分亏损的时段,图示3~6月份均有水分亏损,而其他月份没有出现亏损,所以累积亏损量6月份最多,故B项正确。(3)(2014全国Ⅱ文综,8分)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答案:1)A解析:1)降水落至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径流(蓝水),另一部分蒸发(绿水),所以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径流量+蒸发量),因此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时绿水比例大。四个选项中,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的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小,所以绿水比例最大,故A项正确。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答案:2)C解析:2)生产性绿水比例是指植物蒸腾量除以植物蒸腾量和蒸发量的总和,因此蒸发量越少,植物蒸腾量越大,生产性绿水比例越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蒸发旺盛,非生产性绿水很多;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同时植物根系获得更多的水分,从而增加植物蒸腾量,使生产性绿水大量增加,故C项正确。水田改旱地,会降低生产性绿水比例,故A项错误。植树造林会提高生产性绿水比例,但比覆膜种植农作物的作用小,况且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宜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对生产性绿水比例的大小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b.影响下渗的因素(4)(2017.4浙江选考,2分)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2%。这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量,导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环境改善。答案:增加(1分)地表(1分)解析: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能够使土壤变得更疏松,还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延长下渗时间,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c.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5)(2016江苏单科,2分)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一年、第六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完成下题。下列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第六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一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六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答案:D解析: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小,雨水降落至地面受到的阻挡作用减弱,缩短了下渗时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所以火灾第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故A、B项错误,D项正确。火灾后第一年地表植被少,地表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火灾后第六年森林有所恢复,地表径流量减小,侵蚀作用弱,所以火灾后第六年河流含沙量小,故C项错误。3.湿地的形成及其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a.湿地的形成原因(6)(2014全国Ⅱ文综,8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气温低,蒸发量小;(2分)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2分)凌汛易造成河水泛滥,导致低洼区积水。(2分)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原因。首先,据所给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据图中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海拔在200m以下,沼泽广布,纬度高,河流自南向北流。其次需要调用学过的东北平原(或三江平原)等地沼泽广布的原因,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纬度高(比东北平原纬度更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冻土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河流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且冬季气温低,河流有明显的结冰期,因此多发生凌汛,易造成河水泛滥,导致低洼区积水。b.湿地面积缩小的原因(7)(2013海南单科,6分)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答案:1)C解析:1)本题考查湿地面积缩小的原因。宁夏平原由于有黄河水的灌溉,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使湖泊大量减少,同时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知,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C项正确。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B解析:2)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年较差,故②正确,④错误。此外,湖泊湿地还具有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③正确。增加湖泊湿地对城市排污能力影响不大,故①错误。综上分析,B项正确。4.影响水体更新及水循环速度的因素(8)(经典题,8分)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①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②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③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④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A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的因素。该题目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原因,即考查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滇池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同时滇池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因此使滇池水体更新速度慢,更新周期长,故①③正确。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但年平均径流总量变化不大,因此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故②错误。滇池位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不是全年高温,故④错误。综上分析,A项正确。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①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②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③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④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2)D解析: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跨流域调水主要是对水循环环节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也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①③错误。材料中已经说明“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而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且跨流域调水后,可以增加滇池来水量,加快其水体的更新,从而缓解滇池水脏和昆明水少的问题,故②④正确。综上分析,D项正确。5.城市化及新型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9)(2016上海单科,4分)“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答案:1)C解析:1)“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少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故C项正确。“海绵城市”建设会加大蒸发量,从而增加城市的水汽含量,减小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减弱城郊间热力环流的强度,故A项错误。海水倒灌是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防止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故B项错误。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有关,与“海绵城市”无关,故D项错误。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2)D解析:2)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的下渗,利于降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故D项正确。上海市耕地少,退耕恢复的湿地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故A项错误。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故B项错误。完善排水系统,主要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与“海绵城市”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6.植被覆盖率变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10)(2016全国Ⅲ文综,12分)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答案:1)B解析:1)本题考查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降水时,森林的树冠能截留雨水,减少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使更多的雨水转化为地下水,削弱河流径流量;旱季时,地下水会补给河水。因此森林遭到破坏后,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造成河流的径流量波动强烈,故A项错误,B项正确。森林植被破坏对降水变率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故D项错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C解析:2)本题考查植被恢复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降水量的增加与该地的植被变化关系不大,其主要与大气运动有关,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变强,由于植被的阻挡作用,降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减弱,雨水下渗增多,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错误,④正确。由于植被增多,植物的蒸腾量会增加,③正确。综上分析,C项正确。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3)D解析:3)植被恢复后,由于植被对雨水的拦截作用,坡面的水流速度减缓,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量增加,但增加的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径流,所以甲、乙两条河流的径流总量会减少,故A、B项错误。图中岩
本文标题:第10课--水循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3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