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二OO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前言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政策措施,警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我省是农大省,气候变化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同时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安全、人体健康等构成威胁。随着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呈增长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具体目标,结合湖南实际,省人民政府编制了《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第一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省情我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属内陆省份,光、热、水资源均比较丰富。我省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原生生态环境较好,但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近年来,全省为应对气候变化,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一、自然资源条件(一)水热气候条件较好,有益于农林业发展。我省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富足、冬寒期短、无霜期长,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6-19℃,日平均气温在O℃以下的严寒天数平均每年不到10天,无霜期253—311天,为农林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二)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人均耕地少。我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北部平原、湖泊密布,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全省国土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宜农、宜林、宜牧土地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56%、57.4%、30%,其中湘中丘陵区和湘北平原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的56.7%,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但是耕地资源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全省人均耕地0.06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三)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我省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拥有湘、资、沅、澧四条河流和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39亿立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398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雨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集中降雨期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造成旱涝灾害频发。(四)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1%。有植物物种5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2000多种,野生经济植物1000多种,药用植物80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66种。有脊椎动物578种,野生动物83种,天然鱼类160多种。(五)矿产资源丰富,但化石能源资源匮乏。我省是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01种,34种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但缺煤无油,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占全国煤炭总含量的0.28%,油气资源均需进口或从省外调入。可再生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太阳能年总储量约有1.25万亿千瓦,具有可开发价值的风能能源约5678万千瓦,沼气、秸杆等生物质能年总储量折合标准煤3972万吨。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一)人口较多,城市化快速推进。2007年末全省总人口6805.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2%,在全国排第七位。目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提升阶段,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以年均上升1.5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0.28个百分点,2007年末达到40.45%。(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达到9145亿元,人均14405元,居全国第11位。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长株潭三市,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7.9%,正在打造长株潭“3+5”新型城市群,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工业结构偏重,增长方式较为粗放。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6亿元,较上年增长24.3%,其中重化工业的比重高达67.5%,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工业技术水平与装备相对落后,资源高耗型产业比重大,经济持续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四)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我省各种能源生产占全国的比重较低,2007年一次能源自给率约为57%,对外能源依赖性较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0796.51万吨,其中煤占71.2%,油品燃料占13.62%,水电占9.89%,其他能源占5.29%。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对环境、运输能力和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第一、二、三产业消耗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86%、71.69%和12.85%。钢铁、水泥、电力、石油化工、煤炭开发和洗选、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总能耗的84.75%,占全省总能耗的59.69%。第三产业能耗比重有所上升,城市居民用能稳步增长。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亿多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有关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范围、方法及排放因子,利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有关活动水平数据,估算得出2007年湖南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5亿吨、甲烷286万吨、氧化亚氮5.11万吨,按照全球增温潜势折算,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森林碳汇约0.32亿吨,净排放约3.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二)从温室气体排放源看,能源活动约占65%。经估算,2007年全省能源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约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4.6%;农业部门排放甲烷约181万吨,排放氧化亚氮约5.11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合计约O.53亿吨,约占15.1%;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源主要包括水泥、钢铁等产品生产,其二氧化碳排放约0.49亿吨,约占14%;城市废弃物甲烷排放量约为105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约O.22亿吨,约占6.3%。(三)从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来看,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减少,但人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增加。2007年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2.70吨/万元,比2005年3.03吨/万元下降10.9%,比2000年3.96吨/万元下降31.8%。人均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3.32吨,比2005年2.93吨增长13.3%,比2000年1.31吨增长153.4%。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一)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我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如《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湖南省发展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关于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通告》、《湖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湖南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湖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湖南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等。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为我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为2007年的17.6:42.7:39.7。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加速推进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促进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一批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化、信息化,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大降低了能耗,改善了环境。万元GDP能耗已由2005年的1.4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225吨标准煤,相当于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00万吨。(三)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省充分发挥水电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2007年水电装机已达到930万千瓦,占到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的近一半。利用“西气东输”契机,扩大天然气的利用,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消费天然气比2006年合计增长77.3%。大力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建成农村沼气池189.4万个,年生产优质沼气能源90542万立方米。全省共有太阳能热水器102.26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万吨。(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加森林碳汇。自2003年以来,我省实施了退耕还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九大工程,5年间共完成人工造林116万公顷,对453.2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实施了有效保护,建设绿色通道1470多公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115个,总面积129.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通过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0%,湘资沅澧四水流入洞庭湖泥沙量减少40.7%。林业用地1284万公顷,湿地面积560.7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64%和26.47%。(五)推进科技创新,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实施了“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产业化”、“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等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了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了一批重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此外,我省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目前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CDM项目有121个,其中在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的有41个,项目成功实施预计每年可减少排放温室气体11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六)加强防灾减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有关实施细则,防灾减灾逐步规范化、法制化。积极开展了大江大河、病险水库、洞庭湖等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制度。完善了水文站网和预报系统,加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深入开展气候灾害和地质隐患调查,建立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病虫灾害等灾害的应急预案。(七)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2007年人口出生率为11.83‰,自然增长率为4.98‰,分别比1990年降低12.1和11.72个千分点,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少生近3000万人,对缓解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气候观测表明,湖南以气温升高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已成事实,其产生的影响涉及面广,利弊并存;以不利影响为主。随着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一、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与趋势(一)气温明显升高。1961—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升高0.7℃,其中洞庭湖区升温0.9℃;升温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升温幅度达1.1℃。据预测,未来40年我省气候将进一步增暖,2011—205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与1961—1990年30年平均相比将升高1.3℃。(二)降水量时空分布发生变化。春、秋季降水量在减少,夏、冬季降水量增多,导致我省旱季更旱、丰水季节雨水更丰。据预测,我省2011—2050年平均年降水量与1961—1990年30年平均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增、减变化频繁,最大增、减幅度分别达20%、15%。(三)极端气象灾害增多。洪涝灾害趋多趋强。1951年以来,全省8次大范围严重洪涝有7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热带气旋对我省的影响加重。根据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的暴雨过程强度排位,2
本文标题: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5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