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之封建社会后期-清
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后的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语及传统的文学艺术等。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清代(1636---1911)明代亡于1644年的李自成起义。同时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的一部满族建立清朝。从建筑上看,大体沿袭明代传统,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1.皇家苑囿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称“康乾盛世”。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实例。特别是宫苑建造集历代造园经验之大成,规模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在民间,中产阶级也将园林引入宅内,形成宅园建造的高潮。前期的“三海”;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北京西郊园林的大发展,有“三山五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以及京城外的避暑山庄。除布局园景以外,还有处理政务的宫殿、居住建筑和若干寺庙。清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之一是造园。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都是新创的苑囿,规格远远大于明代,南北私家园林也蔚为大观,反映出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2.喇嘛教建筑的兴盛藏传佛教建筑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是清代建筑中难得的上品。普陀宗乘庙全景清廷对蒙古族、藏族实行“怀柔”政策,“因俗习为治”,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以为统治的助力。清代喇嘛教建筑兴盛,喇嘛教建筑以布达拉宫、外八庙为代表。普宁寺清廷为加强民族团结,仿各兄弟民族著名建筑,在避暑山庄附近建十余座寺庙,俗称外八庙。它在清全盛期的艺术、技术基础上,熔各民族建筑于一炉而又加以创新,给已高度程式化的清代建筑增加了清新活泼的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朵奇葩。3.住宅风格的兴盛清代在应用地方性材料方面亦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如在福建、广东一带应用夯土或卵石。可砌筑高达四层的居住建筑;西藏工匠凭借经验,不挂线,不校正水平,可砌筑高峻的毛石墙。此外,浙江天台的石板墙、福建惠安的石墙和石屋面、贵州镇宁石头寨的石建筑等,皆是就地取材的实例。4.官式建筑的定型及规范化,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群体布置已达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园囿建筑,在结合地形、空间处理、造型变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清代为加强建筑业的管理,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工程做法》一书,作为控制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该书虽然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同时民间匠师亦留传下不少工程做法抄本,所以说清代建筑营造方面的文字资料是历代中最丰富的。同时在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门中特别设立了样式房及销算房,主管工程设计及核销经费,对提高宫殿官府工程的管理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样式房的雷发达家族及销算房的刘廷瓒等人,皆是清代著名的工师。样式雷绘制圆明园烫样万方安和(故宫博物院藏)样式雷绘制圆明园烫样天地一家春之二(故宫博物院藏)样式雷绘制圆明园烫样勤政亲贤殿(故宫博物院藏)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如水湿压弯法加工木料技术,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清代二百余年间全国官私的建筑总量比任何历史朝代都要多许多,但此时木材的积蓄又日渐稀少,因此迫使建筑业去寻求更多的其他种类建筑材料。如砖瓦的供应量明显增加,一般质量较好的民居大部改用砖材作围护材料,以砖石承重或砖木混合结构形式的建筑较明代增多。地方性材料如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在民间建筑中进一步开发利用。装饰材料的供应范围更加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纸张、纱绸、玉石、蚌壳、油漆、琉璃、瓷器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清中叶以后还引进了玻璃制品。普宁寺大乘阁清代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基本上摆脱了斗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清代建造了一大批楼阁式建筑,就是按照这种新的框架方式,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万福阁等。清代大建筑的梁柱材料多改用绑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外周以铁箍加固,表面覆以麻灰油饰,完全不露痕迹。绑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多层楼阁创造了条件。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之封建社会后期-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6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