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中世纪的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造行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中世纪时,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的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文科是基础课学习七艺;神、法、医是高级学科。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这样,大学教育开始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上,并且不断地制度化、正规化。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活动有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学校、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中世纪大学: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12世纪)著名的大学:意大利萨莱诺、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1)高度自治(2)深刻的宗教性(3)国际性(4)随意性,近代德国洪堡(高等教育之父)创办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基本原则(1)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统一(2)教学与研究统一(3)科学统一。2、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高等教育的定义: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根本目的是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律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生。(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1810年德国建立柏林大学,由洪堡和费希特等创建并领导。把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授的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并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建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至此,大学开始了具有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典型的是霍普金斯大学,最终美国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使大学发展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中心。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理尔法案》,建立“增地学院”,典型的有:康乃尔大学(办学思想: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和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使美国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至此,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了与世界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大学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的工作中心(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广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装备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为依据。7、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核心内容,对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规定。(3)实施途径:如何贯彻教育方针。如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等。8、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10、教育目的的意义:(1)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的关系(2)教育目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3)教育目的也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努力方向(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努力)11、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理解P19—P21)(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12、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13、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最终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14、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可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宏观上说,对高等教育改革、规划、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微观上说,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15、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划分为三个层次: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3、专业培养目标16、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1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2)智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3)体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19、怎样理解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也就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中,这些组成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各有特殊任务,又是辩证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特征。高等学校的智育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一方面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予了社会文明巨大的影响,通过智育将人类的知识、智力成果代代相传,得以延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必要措施,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3)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20、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理解P34—P36)(1)教学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2)科学研究训练: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3)社会实践:即生产劳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21、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揩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22、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p42(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产生的背景)两种观点长期纠缠在一起,交替占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如古希腊教育对象少,教育过程简单,能兼顾个人价值,个人本位占主导地位;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教育无视个人价值,教育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社会本位占上风等。(2)既要看到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辩证的观点)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如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期行为,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等。个人本位观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为以后的教育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变革之路,但也会导致教育出现某些弊病: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23、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柏拉图: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2)洛克:绅士教育(3)凯兴斯坦纳:公民教育(4)赫尔巴特: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平等或报酬(5)涂尔干:教育目的是使年青一代系统的社会化(6)范.海斯:大学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用价值(7)《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4、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卢梭:教育要以学生的本性自然发展为目标(2)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促使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得到和谐发展(3)福禄倍尔:自我表现、自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的束缚(4)斯宾塞:教育为学生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知识(5)罗伯特.赫钦斯:理智美德的培养25、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26、专才教育及其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他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1)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2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28、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7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