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欧洲音乐史名词解释奥尔加农: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它的上方或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五或纯八度的声部与它相对应,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称为“奥尔加农”。经文歌:13世界最重要的复调音乐形式,持续发展5个世纪,原文“motet”源自于法语“mot”,意为“词”。期初是将二声部克拉苏拉原来哼唱的附加声部填词而成,后来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通常是三个声部,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作为主旋律的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这种宗教与世俗音乐和内容并置于一体的复调生意体裁叫做经文歌。格里高利圣咏:中世纪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音乐,因罗马教皇格里音利一世为其传播所做的贡献而冠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仪式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利益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了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其基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上,歌词主要源于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歌词。通奏低音: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由旋律加伴奏构成,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的旋律线条。首先它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两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的一种音乐创作特点,是针对意大利理论家阿图西对其作品技法中太多不协和音使用的批评的回答。他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是常规,而自己运用的新作曲手法是“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作曲家采用前者主要是关注对位写作的还有没,采用后者时,对歌词的有效表现使些偏离对位法则的做法称为正当合理的手段。由此,蒙特威尔第就可以超越文艺复兴时期复调传统的限制,自由的处理一些不协和音来加强对歌词内容的表现。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1.代表乐器:1。里尔(弦乐)2。阿夫洛斯管(管乐)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诗琴),后来演变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里拉琴空弦演奏4个音,形成“四音列”2.音阶形式:四音阶[下行四音列音阶(自然地,变化的,四分之一的音)]3.弦乐器:古希腊的弦乐器有福尔明克斯、巴比通、里尔(代表,在崇拜太阳神阿波罗的仪式上弹奏)和基萨拉。4.管乐器:阿夫洛斯(代表)、萨尔平克斯和绪任克斯。5.音乐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二章中世纪教会音乐一.格列高利圣咏: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堆场,应答轮唱。2.固定的音乐形式:日课,弥撒。3.附加段特罗普继续咏西尼斯二、弥撒曲:为弥撒仪式中的歌唱部分所写作的音乐称为“弥撒曲”,它是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音乐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弥撒曲及其发展1.秘法去:为弥撒仪式的歌唱部分所写作的音乐。2.发展:11至13世纪,13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马肖为后世作曲家确立了固定的弥撒套曲形式。(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15世纪作曲家创作了定旋律弥撒,即在弥撒弟弟各个乐章都采用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音乐统一的轴心,把各个乐章联系起来,迪费真正确定起了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3.释义弥撒:把原本只应置于固定声部的素歌旋律改变成以复调的模仿在各个乐章出现,这种形式的弥撒被称为释义弥撒。4.模仿弥撒:以已有复调作品作为基础引用多余声部的材料或吸收其动机,复调陈述方式,或结构特征等方面来创作新作品。5.若斯坎促进了释义弥撒、模仿弥撒的发展。拉索的大部分弥撒曲都是模仿弥撒曲。若斯坎去世后的弥撒曲:体裁形式基本形成,即五个乐章,帕莱斯特里那赋予其高度的稳定性和完美型,之后又加入双重复调形式加入乐器伴奏。三、(1)二部奥尔加农(2)12世纪后形成了“迪斯康特”,旋律关系以反向为主(3)花唱奥尔加农莱奥南、佩罗坦(4)加入节奏模式,用迪斯堪图斯风格写作的复调短歌称为“克劳苏拉”经文歌:中世纪复调音乐体裁四.新艺术:1.代表人物:马肖《圣母弥撒曲》。兰迪尼《世俗音乐》《兰迪尼终止式》1.马肖:法国新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西欧第一个保留了全部作品的作曲家,共写作了140多首作品,并囊括了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展了游吟诗人的叙事歌,并定性了叙事歌的结构形式。最早独立创作弥撒曲的作曲家之一。音乐体裁:维勒莱,回旋歌,叙事歌,代表作《圣母弥撒曲》。2.兰迪尼:14世界意大利“新艺术”的代表音乐家,童年双目失明,留存下来154首世俗音乐作品,有狩猎歌,牧歌,巴拉塔音乐体裁,其和声喜用三度和五度或三度和六度的印象效果,他还是“兰迪尼终止式”的,标志着新艺术时期的音乐创作开始突出个人风格。第三章文艺复兴(1430~1600)一、乐派:勃艮第乐派、佛兰德乐派、罗马乐派二、代表人物:1.迪费: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迪费、班书瓦《回旋曲》),对音乐的文艺复兴起着巨大的作用,发展了一种清澈明朗和谐而富于表情的音乐语言,除了弥撒曲和经文歌外,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世俗音乐。他发展了“范协和”风格,并建立了以主一属关系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体系,成为功能和声的先行者。代表作品《春歌》《脸色苍白》《带着珍珠耳环的少女》。2.拉索:法国弗兰德乐派代表人物(奥克冈,兰斯坎,拉索),文艺复兴音乐的集大成者。音乐神童。很早便出版经文歌,牧歌及尚松专辑,他的作品几乎全是音乐,有2000首以上,其中有弥撒曲,经文歌,圣母歌和世俗音乐。作品大多轻快活泼,通俗易懂,音乐富于人情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他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音调,运用音量层次和声色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造型效果,代表作品《我这穷人》,《回声》。拉索把复调音乐的创作推向高潮,并为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音乐开辟了道路。3.帕莱斯特里那:罗马乐派创始人,他是历史上最大的天主教会作曲家,作有大量多声部的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歌,宗教牧歌和世俗牧歌,开创了庄严明净的无伴奏合唱风格,实诚帕莱斯特里那风格,代表作:《马儿初里教皇弥撒曲》《二全音符弥撒曲》4.高克冈:弗兰德乐派作曲家,音乐风格:在复调织体中可以见到和弦式进行,多用终止式,常常段落分明,有明显的收束感,并常常使用鲜明的音响对比。代表作《圣母颂》《千般毁》第四章.一、巴洛克时期主要声乐艺术体裁:1.歌剧2.清唱剧3康塔塔4.巴赫作品及艺术成就巴赫是巴洛克晚期的德国作曲家,在它作品中声乐作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大量宗教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以及受难乐,清唱剧和弥撒曲等。世俗康塔塔中最著名的有《太阳神和木神的争吵》《咖啡康塔塔》和《农民康塔塔》在这些作品中,巴赫运用了一些属于华丽风格的新手法,例如避免禁止的伴奏。优雅而平淡的分成两个呼应乐句的旋律。代表作《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乐》《b小调弥撒》是巴赫万年用他自己以前创作的作品灰机而成的,它包括了传统常规弥撒曲中的段落。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接受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即使他的宗教作品也常常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深刻地反映了在使德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30年战争后,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和贫穷落后状况下的德国人民感到痛苦压抑、期望和平统一的心态。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音乐思维富于逻辑性。他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不仅把自己的键盘乐器改调新律,还先后创作了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实践来证明平均律的优点和切实可行。他对键盘乐器的指法改革具有远见卓识,他的指法体系已为后人普遍采纳,一直沿用到现在。二、巴洛克时期主要器乐体裁和代表人物:1.奏鸣曲:柯雪利、D。斯卡拉蒂2.协奏曲维瓦尔第3.序曲吕利1.奏鸣曲:奏鸣曲在巴洛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与泛指音乐作品的康塔塔相对,17世纪初,奏鸣曲经常是指在音乐作品的前面或中间演奏的器乐部分。后来,这名词逐渐利用于指一首独立的器乐作品。它通常是无标题的多乐章的室内乐合奏作品。2.大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器乐协奏的一种最早形式,其中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较大乐队之间相互抗衡。独奏组通常是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被称为“小合奏组”或“主奏部”,乐队通常是由一个弦乐队和加通奏低音,又叫做“大合奏组”或“合奏部”。乐队协奏曲是协奏曲发展中稍晚出现的一种形式,没有独奏,只有乐队部分(弦乐队和通奏低音)的协奏曲。3.序曲:是歌剧、舞剧、清唱剧及其他戏曲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开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是综合叙述发展关系。三、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发展脉络1.歌剧:歌剧始于17世纪,在17世纪的时候诞生于佛罗伦萨,发展于威尼斯。威尼斯歌剧乐派也随之诞生。第一部歌剧的歌词极富表现力。把歌词唱的一清二楚。所以被称为“表现体式”,进而蒙特威尔第创造的两种常规,随之歌剧也继续发展,正歌剧即那不勒斯歌剧也相继出现,它的代表人物为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但由于正歌剧的发展后期缺乏了戏剧的真实性。所以它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日益僵化。此时新型歌剧的出现填补了这一段僵化的阶段。18世纪上半叶,喜歌剧与正歌剧的出现还有格鲁克对音乐的改革也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正歌剧的衰退,才促使了新型歌剧的发展。新型歌剧在其原有衰退的基础上,改良了正歌剧不好的地方,保留了好的地方,正歌剧虽衰退但没有衰败,现如今还有好多优秀出世的作品。喜歌剧与趣歌剧的出现时对正歌剧的反叛,要客观的对待他们。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歌剧《尤丽狄茜》2.蒙特威尔第:威尼斯乐派,“激情风格”,代表作《奥菲欧》亚历山大·斯卡拉蒂:那不勒斯派,“宣叙调,返始咏叹调”第五章巴洛克时期的器乐音乐1、乐器:键盘乐器、维奥尔族弓弦乐器、琉特族弹弦乐器、管乐器、打乐器2、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它是17世纪在里切卡尔和坎佐纳等音乐体裁上发展起来的。常见有3或4个声部,一首完整的赋格曲主题、答句、对句及插入句四个部分组成。代表作曲家:巴赫《12平均律曲集》将该体裁的发展推到顶峰。第六章前古典主义时期1.格鲁克歌剧改革(宗、意、代表作)宗旨:追求“返回自然”“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力求淳朴、自然,能够体现戏剧的真实性意义:对莫扎特、贝多芬等的古典歌剧和柏辽兹,瓦格纳等的浪漫歌剧都有深远的影响;100年后瓦格纳的格局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格鲁克的理想。代表作品:《奥菲欧与尤萌狄茜》《阿尔切斯特》重要内容: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3、歌剧序曲称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低位。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2.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产生:18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正歌剧正处于衰退状态时,出现了另一种歌剧形态——喜歌剧。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它是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上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以取悦观众为目的,使观众在欣赏严肃的正歌剧的间隙中,情绪得以片刻放松。幕间剧通常演10-15分钟,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乐队,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称为一种与正歌剧相对应的歌剧形式。发展:(1)法国喜剧兴起于18世纪初,是一种有对白和通俗歌曲的笑剧和讽刺剧。后来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影响下发展成“唱歌的喜剧”。到了19世纪,喜歌剧的题材发生了变化,用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教材,但仍保持着喜歌剧的形式,即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歌曲贯穿起来。(2)英国的民族喜歌剧是民谣歌剧,也像法国喜歌剧一样用对白把歌曲串联起来。最著名的是《乞丐歌剧》。(3)民谣歌剧传到德国,促成了德国式音乐喜剧和歌唱剧的诞生。希勒和魏塞(德国歌唱剧之父)《问与答》、《两个守财奴》。莫扎特的《后宫诱逃》是维也纳歌
本文标题:欧洲音乐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6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