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06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预防医学段爱旭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第一节食品安全与食品污染一、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二、食品污染与食品污染物三、各类食品的污染及其防治四、主要食品添加剂及安全使用第二节食物中毒一、食物中毒概述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五、化学性食物中毒六、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学习目标1.掌握: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品污染种类和来源;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食物中毒概念及特征、食物中毒分类。2.熟悉: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中毒特征及防治措施;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3.了解:各类食品的污染及防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分类;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的特点及预防措施。4.能辨别各种食物中毒,并熟练进行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5.能结合食品卫生知识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重点1.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概念2.食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征、食物中毒的分类4.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分类5.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难点1.各类食品的污染及防制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特征及防治措施3.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4.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一、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二、食品污染与食品污染物三、各类食品的污染及其防治四、主要食品添加剂及安全使用第五章第一节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第五章第一节食源性疾病的特征食物只是起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其本身并不致病。导致人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人体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引起以中毒或感染两种病理变化为主要发病特点的各类临床综合征。第五章第一节食品污染(foodcontamination):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到食用的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第五章第一节食品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第五章第一节食品失去食用价值急性感染或中毒慢性危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第五章第一节生物性污染物食品细菌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化学性污染物农药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二噁英类化合物肝癌发病率升高烟熏鱼、腌制鱼、腊肉、火腿、腌酸菜、啤酒、不新鲜的蔬菜含量高第五章第一节杂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第五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粮豆类:农药污染工业废水蔬菜水果:人畜粪便工业废水农药残留储存不当蛋类:沙门氏菌污染农药激素抗生素奶类:细菌真菌抗生素放射性核素禽畜肉:腐败变质传染病寄生虫病兽药残留第五章第一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第五章第一节营养强化剂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按来源分类: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类按功能用途分类: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稳定和凝固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加工助剂等。第五章第一节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范围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营养成分应无破坏作用第五章第一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经加工、烹调或贮存时,能消除或破坏,避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如糖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与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一节一、食物中毒概述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五、化学性食物中毒六、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第五章第二节(一)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所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第五章第二节不包括因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呈暴发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食物有关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第五章第二节多为胃肠炎症状食物中毒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第五章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一般较低。由活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称感染型,由菌体产生的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称毒素型。第五章第二节病原:沙门菌为有鞭毛的革兰阴性杆菌,沙门菌属不耐热,60℃15~30分钟或100℃数分钟可被杀灭。流行特点:全年发生,夏秋季多见。中毒食品主要为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家禽、鱼虾、蛋奶类。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数小时至3天,一般为12~36小时。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黏液和脓血。多数病人体温高达38~40℃,重者出现惊厥、抽搐、昏迷等。预防措施:防止被沙门菌感染或污染的畜禽肉流入市场,低温贮藏食品,生熟食品分开保存。烹调时要使肉块内部温度达到80℃持续12分钟。第五章第二节病原:副溶血性弧菌是嗜盐菌,不耐热,90℃1分钟或56℃5分钟可被杀灭;对酸敏感,2%醋酸或50%食醋中1分钟即可灭活。流行特点:6~9月高温季节,中毒食品主要为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亦可由受海产品污染的其他食物如畜禽肉、凉拌菜等所引起,以含盐量不高的腌制品多见。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2~40小时,恶心、呕吐、上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大便呈水样便或洗肉水样,可转为脓血黏液便。体温可达39℃,重症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少数病人意识不清、循环障碍。预防措施:生熟用具分开,海产品及各种熟食制品,低温储藏。鱼、虾、蟹等海产品应煮透,加热时间为100℃30分钟;凉拌海蜇等,清洗干净后100℃沸水漂烫数分钟或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第五章第二节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肠毒素分8个血清型,A型毒性最强,B型耐热性最强,加热120℃20分钟不能破坏。流行特点:夏秋季节,中毒食品主要为奶类及其制品、肉制品、剩米饭、糯米饭等。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高温保存时间过长,可产生葡萄球菌肠毒素。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1~6小时,一般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频繁的呕吐,上腹部疼痛,腹泻呈水样便。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2天,预后良好。第五章第二节病原: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肉毒梭菌在无氧环境下18~30℃生长并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毒素,强烈的神经毒,已知毒性最强的化学物质。肉毒毒素不耐热,80℃30分钟或100℃10~20分钟可完全破坏。该菌芽胞耐热性极强,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6小时才能灭活。流行特点:4、5月份,中毒食品主要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其次是罐头食品、腊肉、鱼制品、酱菜等。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6小时至数天,早期全身疲倦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少数患者有胃肠炎症状。典型症状为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与吞咽困难,并伴声音嘶哑、语言障碍、颈肌无力、头下垂,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多死于发病后10天内。经积极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一般无后遗症。第五章第二节(一)赤霉病麦中毒临床特点:10~30分钟内发病。主要症状恶心、眩晕、腹痛、呕吐、全身乏力,少数伴腹泻、流涎、颜面潮红及头痛,呕吐为最明显,症状一般持续1天左右自行消失。个别特别严重者,常有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波动,四肢酸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称为“醉谷病”。第五章第二节预防措施:加强田间和贮藏期的防霉措施,制定粮食中赤霉病麦毒素的限量标准,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的病粒或毒素。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最短十几分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和复视;重者可阵发性抽搐,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侧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状态。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第五章第二节预防措施:甘蔗应在成熟后收割,贮存过程应防止霉变,防捂、防冻。第五章第二节(一)河豚鱼中毒毒性: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为一种神经毒。TTX几乎存在于鱼体的所有组织,其中卵巢、肝脏含毒素最多,肾、血液、眼睛和皮肤次之。TTX对热稳定,盐腌、日晒均不能破坏。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0.5~3小时即发病,早期手指、口唇和舌刺痛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麻痹症状,四肢肌肉麻痹,身体摇摆、共济失调;严重者全身麻痹、瘫痪、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第五章第二节防治措施(1)急救治疗:目前无特效解毒剂,必须迅速抢救。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兴奋剂及氧气吸入,肌肉麻痹者可给予肌肉注射盐酸士的宁,血压下降者可给予强心剂或升压药。(2)预防措施:宣传教育,河豚鱼禁止零售。第五章第二节毒素及中毒特征:毒蕈有毒成分复杂,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也可多种毒蕈含同一种毒素。根据毒蕈毒素成分及中毒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五章第二节毒蕈中毒分类胃肠毒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神经精神型第五章第二节防治措施(1)急救治疗:立即催吐、洗胃、清肠,尽快去除有毒物质。神经精神型用阿托品治疗;溶血型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脏器损害型早期给予保肝治疗,同时可用巯基解毒药物等。(2)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毒蕈的识别能力,防止误采、误食。第五章第二节(一)亚硝酸盐中毒中毒原因: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加入食品;大量食用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蔬菜,如腌制不充分的蔬菜或储存过久的不新鲜蔬菜;个别地区井水含硝酸盐较多,用此水煮饭并存放过久,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1~3小时,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出现发绀等组织缺氧表现,并有头晕、头痛、心率过速、胸闷、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中毒者起病急、病情重,可因呼吸困难、缺氧窒息或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死亡。第五章第二节防治措施(1)急救治疗:催吐、洗胃、导泻;特效治疗采用1%亚甲蓝,小剂量口服或缓慢静脉注射,亚甲蓝、维生素C和葡萄糖合用效果更佳。(2)预防措施:防止食品污染或误食;勿食腌制不充分蔬菜;肉制品亚硝酸盐使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井水。第五章第二节无机砷化物一般均有剧毒,三氧化二砷最常见,俗称砒霜。成人的中毒剂量为5~50mg,致死量为60~300mg。第五章第二节临床特点: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咽干、口渴、流涎、口中金属味、咽喉及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甚至吐黄绿色胆汁,重者呕血;腹泻初为稀便,后呈米泔样便并混血液。加重时全身衰竭、脱水、体温下降、意识消失。重症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狂躁、抽搐、昏迷,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第五章第二节防治措施(1)急救治疗:催吐、洗胃、导泻,去除毒物;口服解毒剂氢氧化铁,防止砷化物吸收并保护胃黏膜;特效解毒剂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2)预防措施:农药专人保管,砷化物毒死的畜禽深埋销毁,含砷杀虫剂应符合国家农药安全使用准则;食品加工用的原料和添加剂的砷含量不得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第五章第二节(一)食物中毒处理原则及时报告:中毒人数超过30人应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超过100人以上集体性食物中毒或者有死亡病例的重大食物中毒要求及时逐级上报,并在6小时报至国家计生卫生委。第五章
本文标题:06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1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