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余华《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人文关怀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研读作品文本,以及文学界和批评界对于余华《活着》的解读,结合自己对《活着》文本内容及形式的理解,从余华写作的初始动机、作品呈现内容和形式外加余华自序中对其相关内容的呈现作为观点论据以及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几个大的板块来完成对于作品的一次探索,更多地展现余华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于人类苦难意义的人文关怀。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人文关怀;生命意义Writingtheviolenceofwarmth_humanisminYuHua'snoveltoliveAbstract:thispaperattemptstoworkpresentsthecontentandfrom,fromwritingtheinitialmotivationofYuHuatolive”interpretation,combinedwithhisunderstandingofthetextcontentandfromfortolive”bystudyingtheworksoftext,aswellasliterarycriticsplusYuHuaprefacetheircontentpresentsseverallargeplatesasapointofviewthearguments,aswellas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eworkitselftocompletetheexplorationwork,toshowthatYuHua'sthinkingaboutthemeaningoflife,andhumanecareforthemeaningofhumansuffering.Keywords:YuHua;alive;suffering;humanecare;themeaningoflife正文:《活着》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在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然而这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悲剧才渐次上演。整部作品被接踵而来的死亡贯穿着往前走,充斥着的是满满的死亡的悲凉的气息。这确实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然而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余华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他所崇尚的叙述,是使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述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不带情感的叙述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当我们都觉得福贵的命运悲惨至极,无以复加,他当之无愧是生命长河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幸存者时,余华却并不以为然。余华写作的动机并非要用这样非正常的残酷命运来打动读者,他只是想想用这样的“暴力书写”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表达对于生命意义等终极问题的思考,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是对人作为人本身意义的一种人文关怀。总之,《活着》讲述了很多很多,绝不仅仅只是对苦难的堆砌,其中包含着人间的温情,是从关注人自身意义的高度出发的“高尚的作品”。(一)余华的暴力书写《活着》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历程。福贵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众多亲人接二连三的死亡。年少时的福贵嗜赌成性,输掉所有的财产,父亲也因此而死。在母亲亡故后的下半生,他更是经历一个接一个死亡的过程,熬过一波又一波苦难的坎坷。解放后,三年大饥荒,沉重的劫难压迫着他们,拼命的努力却依然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好不容易熬过这段艰苦的日子,儿子有庆却因为救县长的女人抽血过量而死;接着,女儿凤霞难产而死;三个月后,妻子家珍,这个陪着福贵走过无数灾难的女人结束了她凄苦的一生;四年后,女婿又在一次意外当中离开人世;三年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在整篇故事中,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的向他聚拢。死亡不再是抽象的,他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接近。余华曾经说过“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人内心的渴望,所以他总是令我心神迷醉。”这里所说的暴力表现在作品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叙述风格上的冷漠以及描述上的血腥暴力。到《活着》的创作阶段,余华的作品已经不像早期作品那样,极尽所能的凸显出冷漠的叙述语调和令人震惊的血腥暴力,以带给人一种想象视觉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生理上刺激性的感受。《活着》中,他虽然重复的描写死亡,却并没有像以往的小说般很直观的展示令人不堪入目的死亡和暴力场面。对这种较之前的非赤裸裸的暴力书写,将其称之为“冷暴力”。这对他一贯的风格却依然有承袭,这主要表现叙述语气上的冷静淡漠和故事情节上的残酷悲剧。1、叙述语气上的冷静淡漠《活着》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去倾听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讲述自身经历的故事。这个角度出发,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小说基调的冷静性,非渲染性。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主人公都是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气在讲述,如隔岸观火般的不涉己,仿若一个老人站在宏观的角度洞察着自己的一生,经历长久的岁月的冲洗而变得波澜不惊。没有了对命运的意外,没有对意外的不忿,只是默默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余华之前的作品,从叙述策略上看,比较注重技术性,比如说表现那些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往往都是用一种强悍的语言去表述,包括设置一些紧张的情节,动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血腥气很浓,很残酷。而后期的作品,虽然内涵还是保留了那些东西,像人性的卑微,命运的绝望感之类,但是却改用了一种体恤性很强的语言来表述,有一种很温暖的东西在里面,而且整个叙述也变得非常的质朴、简单,好像是一种纯粹的讲故事,完全不同于前后期的先锋倾向。《活着》中,我们读到的除了苦难还是苦难,而且,余华对苦难的叙述竟又是异常的冷静。我们稍加细心就会察觉,余华对苦难的叙述是选择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叙述态度是不介入的立场。他让所有的人物、场景、世事沧桑的人间图景自我呈现,不做任何主观上或者道德上的取舍和评判,几乎不是叙述者的个人独白。在叙述中几乎也不给阅读留下任何的空间,一味的近乎残酷的让苦难裸露在我们的面前。无论作为小说文本中的“我”,还是承担叙述功能的载体的福贵的隐形“替身”叙述人,在文中都有效的控制其情感的流动,近乎于所谓的“情感零度”写作状态。小说将人物在历史暴虐中受到的戕害,冷冷的看作“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那样散淡,若无其事,无需悲哀。《活着》刻意延迟、回避甚至是排除了主题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的明确的价值评判与情感渗透,作者似乎从那些阴残恐怖的画面中抽身隐退。只是将最残酷的故事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措手不及。2、故事情节上的残酷悲剧《活着》写了主人公福贵坎坷悲剧的一生,他的一生似乎永远都在逃避苦难,却又不可避免的在漫漫人生路上与灾难不期而遇,逃无可逃。生活一次有一次的给予他幸运的暗示,却又在接下来给了他当头一棒,让生活带来的仅有的温存都消散。挥之不去的阴霾将他整个人紧紧地包裹在其中,退不可退,藏无可藏。除去最初的家业败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悲剧之外,之后接踵而至的种种都是生活强加给他的受难。好不容易觉醒后,却在上城给母亲请大夫的途中被莫名其妙的抓到部队当了壮丁,然后经历人生最黑暗恐惧的经历,眼睁睁目睹多不胜数的生命轻易的陨落,看生命的可贵被战争肆意的践踏和侮辱,尸横遍野。经历随时都有可能亡命他乡的心惊胆战。好不容易幸存下来,辗转回家后,却被迫接受母亲离世,女儿因没得到及时救治而变成傻子的事实。一家人好不容易熬过最艰难的人民公社时期,却又在紧接着失去自己乖巧可爱的儿子,更富戏剧性的是,这害死自己儿子的人还是自己曾经生死相伴的老友春生。有庆走了,凤霞却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女婿二喜对凤霞对父母都好。可就在生活貌似出现转机的时候,凤霞却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掉。凤霞时候不到三个月,家珍就跟着去了。在孙子苦根三岁的那年,二喜在工地上夜出事故去了。就剩下和苦根相依为命,苦根却在五岁的时候,因为吃太多的豆子而撑死了。生命中所有给福贵带来生的希望的人都一个个的最终离去……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人世间踽踽独行。对福贵来说,生活就像一张大网,把跟他有关的人都网罗其中,然后让他眼睁睁的亲历他们的死。把生活最残酷的面目剥裂在他面前,让他直击其中最血淋淋的本真面目。(二)作品体现的温情余华虽然将福贵的一生构思的这般让人不忍相信,可是他从没有吝啬给与他生的希望和生活给与的温情。不论是从写作的初衷还是到成文的内容。都饱含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怜悯。1、写作初始的善意从初看《活着》的时候,就感觉作者虽然写了一个看似悲剧的故事,但他肯定不是为了单纯的描写悲剧,他定是对生活充满了爱与宽容,才能以这样一种深沉无言的冷静将苦难挣扎娓娓道来。这一点,我们从余华的自序当中可以窥知一二。余华曾说过“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而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些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就是怀着这样的善意来开始创作,这样的动机下的作品,必将也是深邃隐忍的。无边无际的苦难不过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怀着善意对待莫测的生活,哪怕是被它深深的伤害,对身边的一切抱有一种宽容和同情才能真正的成为人,成为有忍耐力,成为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从它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能阻挡与苦难、坎坷、绝境、欢乐等等遭遇的相逢。这些都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但无论充实这生活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活着直至死亡这样一个事实。于是要怎样活,要怎样以心平气和的态度看待生活,就成了永久的困扰人类的主题,成为无解的谜题。人怎样才能无视苦难,无视对于死亡本身的恐惧,这些都是未知的题。许许多多的人都曾试图做出过尝试,但无疑困惑的依然困惑,痛苦的依然痛苦。所谓的“终极关怀”即是指人企图摆脱与生俱来的有限性,渴望最终获救而做出的奉献和委身。对终极关怀的追问也即对无常的生活赋予一种生存的意义,从而走出生存的困境。而余华也有这样的煎熬,他通过描述的是绝对的逆境来完成一次生命意义的试探,但这逆境却从未能阻挡福贵生活下去的脚步,他依然心怀感激的生活,感激生活带予他的而后又带走的幸福的一切。于是余华得出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苦难的温情,温情的受难正如余华所言,“就《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更多的是幸福。《活着》中的福贵虽然经历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福贵虽然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单从旁观者的角度,富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可是当富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叫福贵的老牛,曾经一起生活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看清谁才是真正在乎他的人。家道彻底败落也是福贵从心底开始反省的时候,他才开始去感受来自亲人的不离不弃的温暖。生活是一场灾难,可是依然不缺乏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些勇气有来自妻子的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有来自孩子的承欢膝下、乖巧可爱;有来自看到女儿找到好归宿之后的欣慰;有拥有孙子后的喜悦难当;有对生活不尽如意,却对它带来的幸福的发自内心的感激。(1)(来自妻子的温情)爱情从那个时代,
本文标题: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余华《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2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