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
1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与方法问答题一、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1、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真理性,对教育实践有重大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学习与研究教育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掌握教育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合乎规律的结果,不断地将教育实践推向前进。2、大学教师从专业角度讲,他所从事的是科学教育工作,是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其专业化的要求,除在学科专业领域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二、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的方法有哪些?1、要注意把握概念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其一,要认真把握概念的内涵。其二,要认真把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概念间的种属关系,概念间的平行关系,概念间的逻辑顺序。2、要理论联系实际。其一,要联系平时观察到的教育现象与切身的教育体验来理解概念与原理。其二,要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即学以致用,在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提高教育实践的功效。3、要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大学教师既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力量。教育理论研究仅靠专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广大教师结合,才能使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并结出教育理论创新之果。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大学里但凡真正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一不是教师、学者、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统一。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问答题一、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本质:教育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本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1、教育是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其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的成长。其二,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其三,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展。2、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二、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1、高级性:第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第二,高等教育的对象是青年,身心发展相对比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教师和学生更加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2、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3、学术性: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基本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4、公益性:5、主体性:大学不仅是使人类掌握科学知识、追求客观真理的摇篮,更是教人如何守望心灵、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大学必须引领社会,给社会所必需(needs)而非社会需要(wants)。三、简述高等教育的的主要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服务社会发展需要。2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累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2、赠地学院:为了克服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困难,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这些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二、问答题。1、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何特点?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2、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A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B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大学自治的关系。C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名词解释。1、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到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2、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3、终身化:高等教育终身化指的是人的一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需要。终生教育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人学习上,教育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终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文凭和证书,它强调真正的本领、能力。4、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亦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5、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二、问答题。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观念的现代化。一是继承和发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教授治校等传统大学理念。二是认真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潮,如大众化、多样化、终身化、私营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其次,制度的现代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最后,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终要保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体的现代化。具体说就是能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大学成为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2、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首先是为学生服务的。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3、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的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结构,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各安其3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任务。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二、问答题1、如何把握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在含义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其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连的,但不能相互取代。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存在可分为人类整体、群体与个体,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实质上是指人类整体与群体的发展同个体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讲,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的,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日趋走向统一。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在人类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其一,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其三,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是就其本质的关系而言,然而当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满足全社会成员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发展机会的矛盾,即社会只能提供部分人发展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这种机会。其二是发展取向上的矛盾,即社会出于分工的需要与整体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发展提出要求时,与个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矛盾?从历史的现实的情况看,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一直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需要作出正确的处理。A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皆有其合理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开始走向互补和融合,从而产生了双重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双重适应性。具体为以下两个方面:a、主张以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为前提,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纽带。b、承认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是存在矛盾的,但主张通过教育公平与教育规模的扩大来缓和和调节两者的矛盾。B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与非功利性目的的矛盾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在两种需要中皆存在着功利性需要与非功利性需要,或物质利益需要与精神需要之分,因此产生急教育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必须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并追求在社会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性的表现;而强调教育的公益性,明确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重视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几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则体现了教育的非功利性。从个体发展的需要看,作为受教育者之所以要求学,首先是为了生存或谋生的需要,而将身心的健康发展与精神需要的满足作为受教育的目的,则属于非功利性目的。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应坚决执行国家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为公众服务外,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保障教职工的经济利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等方面不可能没有功利性的追求,因此在学校的办学中同样存在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两方面的目的。显而易见,无论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都存在着物质的利益,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其功利性的追求是合理的,是应当肯定的。但这种追求不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能用功利性目的取代非功利性目的,否则4对社会的长远利益、个体的健康发展及学校存在的价值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4、试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2000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章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一)、如何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概念,具有多层涵义。A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高等教育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其培养对象是人,因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受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作为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即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身体健康的现代人。B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人才是有专业分化的,这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而社会分工是以职业的分化与科学技术的学科分化为依据的。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一方面反映了人才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同基础教育相区别。因此,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性。C高级专门人才的创造性: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中的高级专门人才,正是在这一点上同中等专业教育相区别。高级专门人才应当高在哪里?从总体上讲应当表现在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他应当是搞素质的人才,其二,他应当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级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一种纵向提升的关系。全面性是基础,专业性
本文标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8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