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讨论2
讨论口语交际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萧伯纳讨论是就某事相互表明见解或论证。实战练习一、“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你们的看法。1.逆境充满荆棘但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2.逆境压抑人才但也激发人才成长的强劲动力。3.逆境磨难人才但也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4.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获得升华性补偿。5.逆境中成长的人容易产生对世界的憎恨,很可能会用极端的手段去报复这个世界,比如希特勒。6.同等情况下,一个在顺境中长大的人必然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知识去感受生活,会有较宽广的胸怀。而逆境中成长的人很容易把别人做一些事的动机理解为对自己不利的,因为他一习惯逆境。7.成材先成人,只有有着健康的心态才能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而现代心理学的诸多案例显示,心理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儿时的记忆引起的,可以想象一个从小就受到各种打击逆境成长的人可能就是心理疾病患者,是很多社会问题的由来。8.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给人以幸福,希望每个人都有着顺利的成长,希望处处都是顺境,而逆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落后的象征,是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不利的,所以逆境是应该被消除的,更谈不上对成材有什么帮助了。实战练习二、超生家庭的贫困生,国家该不该给予补助?每年高考结束以后,总有一批高中毕业生手捧高校录取通知书,心里却在犯愁:家庭经济困难,昂贵的学费不知从哪里来。幸而,各界总在此时伸出爱的双手。有人特意翻看了今年几家媒体扶贫助学的相关报道,发现这些贫困生,大部分家住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家中都有一两个兄弟或姐妹。对于超生家庭的贫困生,国家到底该不该给予补助?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1.超生家庭的负担不应让社会承担。对超生家庭贫困生进行慈善助学,从情感上来讲,无可厚非,但这无异于是对他们父母超生行为的肯定。其实很多超生家庭在超生前经济就不宽裕,超生后的生活质量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早知如此,他们为什么又明知故犯?我认为超生家庭不应该接受社会资助,如果对他们进行资助,那么就会让想超生的家庭前赴后继,无后顾之忧。2.资助应发挥导向作用。如若对超生家庭贫困生一视同仁给予资助,等于变相鼓励和支持不遵守计生国策者。因为那样会挤占了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的受助机会和资源,不但对遵守计生国策者不公平,同时也有损国家计生政策、法律法规的威信。既然是资助,就应当有所区别、选择和倾斜,这样方可发挥其应有的帮助与导向作用。3.父母之过不该由孩子代偿。超生家庭的孩子也是孩子,如果人为地把他们归为另类,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凭借“出身”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是残酷的,面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不管他是否出生于超生家庭,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去拉他们一把。抛弃他们,厌恶他们,于人性不符,于社会不利。从冷酷中走出来的孩子将以冷酷来对待这个社会,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4.慈善助学是非官方的社会或民间救济行为,是弥补现行体制的某些不足或缺陷,是扶助弱势群体的善行。因此,慈善助学的助学条件应是受助方生活困难、无力上学升学、面临辍学。至于是否是超生家庭子女,不应是受资助与否的条件。如因是超生家庭贫困生而不予慈善助学,要孩子承担父母的过错,这和封建社会“一人获罪,殃及九族”的株连有何区别?5.助学与超生是两码事。我们资助超生家庭的贫困生完成学业并不等于就是鼓励其他父母们做超生游击队。难道就因为超生,家庭没钱,社会就应该让他们没有书读,以此来警示社会超生是没有出路?要是我们真这么做了,那是不是另一层意思是说,有钱人家就能理所当然的多生子女,反正生得起养得起。超生是抓父母,助学是帮孩子,根本是两码事。6.向遵守计生政策的贫困家庭倾斜。在超生家庭的贫困生和遵守计生政策家庭的贫困生同样遇到困难需要救助时,在同样困难程度的情况下,应该优先照顾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助学款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遵守计生政策的贫困家庭,以此体现对自觉遵守国策的高尚行为的褒扬。我们不能让超生家庭的贫困生对父母的错误负责,但有必要通过事实让想超生的父母深刻地认识到违反计生政策的过错及带来的危害,否则,超生的人就会更不责任,“越生越穷,越穷越生”,遇到困难就甩给社会,让别人替自己“扛”。讨论的意义1.理论联系实践2.培养人的宽容精神3.培养人的敏锐的分析能力4.讨论可能使人充分感受到理性的权威力量5.讨论还可以激起人的情趣与活力6.氛围活跃、积极勇跃、问题准确、效果明确7.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讨论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7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