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的要求:掌握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内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第三章农业现代化世界经济现代化与经济中心转移非洲人类诞生和扩散原始经济亚非:农业革命农业经济西欧工业革命工业经济北美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生产力16-17世纪:亚洲(中、印)、欧洲(希腊、罗马)中世纪:亚洲(中、印、阿拉伯)古典:亚洲(中、印)、欧洲(希腊、罗马)古代:亚非(苏美尔、印、中、埃)19世纪:西欧(法、英、德),美国、俄罗斯18世纪:西欧(法、英、德),亚洲(中、印)20世纪中:美国、西欧、前苏联20世纪初:美国、西欧、俄罗斯21世纪初:美国、西欧、东亚20世纪末:美国、西欧、日本水平结构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约7000年•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二战以后的发达国家古代农业奴隶社会-1850近代农业1850-1945一、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铁器工具出现前,历时约7000年特征???基本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器、棍棒为工具;•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主要是采集经济,靠天吃饭、掠夺式经营突出成就: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二、传统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的统称)奴隶社会——20世纪40年代•分为: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两阶段•1、古代农业(奴隶社会-19世纪中后期)特征???基本特征:•铁制工具,人畜力为动力;•生产技术主要来自直接的经验;•物质和能量在农业内部循环;•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重大成就:•精耕细作,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较少。•世界有的国家19世纪结束了传统农业时代,有的国家至今仍在延续2、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基本特征:•半机械和机械化农具•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分工开始发展•向商品化、社会化农业转化•农业企业出现(三)现代农业:资本主义产业革命——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为生产工具;•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物质循环和能源转化是开放式循环•技术体系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实践现代农业的成效(1)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法国1946年1978年小麦单产16355050玉米单产12905200甜菜单产2652044055单位:KG/公顷(2)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高美国1910年1930年1979年农产品70%85%99.1%商品率(3)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消灭城乡差别•1975年日本•农户户均收入341.4万日元•城市户均收入289.7万日元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容不同•原始农业是凭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传统农业是凭人类的感性经验向大自然索取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第二节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概念:1、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2、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生产目的:获取农产品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未来发展:•——农业将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证实。3、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发展的高效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协调•世界性: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生产技术现代化(二)生产手段现代化(三)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3、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4、经济管理现代化•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包括:•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第三节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一、目标•二、指标体系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三)近期目标(一)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1、起步(初级)阶段——增加粮食产量•2、发展时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时期——协调经济、技术体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发达的农业: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统一•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三)近期目标•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分三步走•第一步:准备阶段(1980-1990)•第二步:起步阶段(1990-2000)•第三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2000-2050)•到2010年,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具体目标:•粮食产量5.6亿吨,棉花500万吨,肉类7000万吨,水产品4200万吨;•农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富裕;•全国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热量2600千卡,蛋白质80克,脂肪80克;•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比较富裕;•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各项配套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极大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1、指标的设置原则•全面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2、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资源与环境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第四节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一、国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美国型——资本集约型:美国、加拿大等国•——国情: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实现农业现代化:先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后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日本型——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国•——国情: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少。•——实现农业现代化:先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后农业机械化,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欧型——中间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国情:工业相对发达,劳动力和耕地资源都不太丰富•——二者并举,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现代化并进,物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二、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国情:一国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自然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科技水平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一)我国的基本国情•1、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2、农业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3、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4、现代科技落后,农民素质低,但传统农业技术丰富•5、地区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二)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具体举措1、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末•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与航天、信息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应用于农业,改变传统的生产运作方式,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2、实行生物技术现代化与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为什么要两种技术的现代化相结合?•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3、注重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是两种不同的农业形态•主要表现在所用技术的不同•有机农业技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发展农业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如采用良种、施用有机肥、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复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农林牧渔结合等。•特点:易保持生态平衡、少污染,投入少,产量有限。•无机农业技术:利用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依靠石化能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的一种技术体系。•如使用机械、工程设施、化肥、农药、除草剂、化学生长激素等。•特点:投入大,产量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地力退化。4、资金集约、劳动集约与技术集约相结合•——资金集约: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劳动集约:解决剩余劳动力•——技术集约:提高技术水平和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5、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6、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目的:遇到农民进入市场,推动主导产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7、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积极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8、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石油农业、单纯重视发展农业,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的反思。•——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性的农业。•——基本特征经济的可持续——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最终目标生态的可持续——基础补充讲授:小康•小康:古已有之古人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小康社会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一、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二、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三、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用小康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来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小康的引入•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2000年底,我国基本实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本文标题:农业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9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