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2016年高考物理选修3-5光和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1-选修3-5光和原子核知识点一、光的粒子性1、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2)逸出功:使电子脱离该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3)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截止频率(极限频率)0,入射光的频率大于这个极限频率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饱和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波动说认为: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3、光子说(1)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E=hv=c(2)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E与光的频率v成正比,即:E=hv其中h为普朗克恒量(3)爱因斯坦光电方程:Whmvm221W为逸出功W=h0=0ch4、光子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获得光子后其动能增大,当动能大于逸出功时,电子即可脱离金属表面,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飞出时最大初动能也越大。二、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粒了性是指光的能量不连续性,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子,没有一定的形状,也不占有一定空间,这与经典粒子概念有所不同。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在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中,明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较大地方,暗条纹是光子达概率较小的地方。个别光子显示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显示出波动性,频率越低、波长越大,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波长-2-越短,粒子性越显著。2、德布罗意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叫物质波,波长:ph*3、不确定关系:4hpx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p表示在垂直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三.玻尔的原子模型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存在两大的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氢的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v=E2-E1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2.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氢原子的能量En,和电子轨道半径rn分别为:、、、nrnrnEEnn3211221其中E1、r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1=-13.6ev,r1=0.53×10-10m(以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①原子的能量等于电子的动能加电势能。当原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时,原子的能量增大,其中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子减少的动能加上所吸收光子的能量;当原子由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时,原子的能量减少,其中减少的电势能等于电子增加的动能加上所放出光子的能量。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线表示出来即能级图。其中n=1的定态称为基态,n=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辐射出光子的种类为:1+2+3+4+3、光谱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又分为线状谱和连续谱,线状谱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四、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2、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枣糕式原子模型,其结果为:①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3-②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③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原子核半径约为10-15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五、原子核1、天然放射现象(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尔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2)射线是氦核,电离作用最强,穿透能力最弱,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是光子流,电离作用最弱,穿透能力最强。2、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α衰变:β衰变:在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应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即:射线是伴随、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3、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由核的属性决定,与物理、化学状态无关。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半衰期为T,经时间t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个数为N、质量为m,则4、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变。(1)质子的发现:7142481711NHeOH(2)中子的发现:TtTtmmNN)21(;)21(00HeYXAZAZ4242eYXAZAZ011-4-(3)发现正电子:六、核能1、核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放出的能量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称为核能,也叫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为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越牢固、越稳定。例如:2、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提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3、核能的计算:在核反应中,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即出现质量亏损,这样的反应就是放能反应,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总质量,这样的反应是吸能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质量变化的关系为:Emc2质量亏损为1u时,释放出的核能为931.5Mev。4、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1)裂变反应: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例如: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链式反应的条件:ab))裂变物质的体积,超过临界体积有中子进入裂变物质③核电站的核心设施是核反应堆,由燃料(铀棒)、慢化剂、控制棒三部分组成。(2)聚变反应: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例如:12132401176HHHenMev.②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3)核力质子和中子可结合为稳定的原子核,说明核子间存在核力的作用。核力是短程强力,只在相邻的核子间发生作用。(4)核反应及核反应方程元素的原子核变化的过程即为核反应,核反应有天然衰变、人工转变、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四种类型,其中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是人们获得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目前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核反应可用核反应方程来表示,书写核反应方程应依据核反应的事实,并且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nPAlHe103015271342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物理选修3-5光和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7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