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通用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二章两晋诗坛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三章陶渊明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目录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589)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业】1、课外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课外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返回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2、曹操的生平。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3、曹操的诗歌创作。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评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讨论《短歌行》主题总结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讨论:请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附: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曹丕: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刘勰论曹丕才气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小结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一、曹植生平。第二节曹植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二、曹植的创作。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写法上: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钟嵘《诗品》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第三节王粲、刘桢和蔡琰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潮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人体,不可力强而致。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见教材41页)。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补充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
本文标题: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9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