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李白-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
第11卷第1期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1No.12009年1月JournalofZhangzhouTechnicalInstituteJan.2009浅谈李白《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林艾菲(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社科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诗、酒、月是李白的天地,月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中月有四个层次的意象,展示了李白的情感世界。关键词:月;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17(2009)01-0060-02诗、酒、月是李白的天地。在此篇诗作中,诗、酒、月三元素都具备了。台湾的余光中先生说:“李白是什么样的人,酒入豪肠,有三分笑成了剑气,余下的气愤酿就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成了半个盛唐。”李白这个人,心中有酝酿,明月光不仅在床前,而是在他心里。只有心中无限光明的人,才能独然屹立于外。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游剑四海,心中的那片月光是他的精神依托,明月是通向他内心之路,打开他诗歌之门的一个重要意象载体。《月下独酌》有四首,以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感慨:当我要对着花儿饮酒的时候,只有我自己去面对。我面对那些名道士也好,那些达官贵人也好,都要周旋,这是俗世啊。而对着花和月,自己再拿上一壶酒,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世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哪三个人?李白、李白的影子,还有月亮。不是杜甫,也不是丹丘生,而是月亮。这时候是容不下别的人,即使是和他同样伟大的诗人,即使是他的兄弟也不行。明月是李白回到内心世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李白时,他的孤独的存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亲近的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和月亮,可是这样也不能宽慰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李白醉舞高歌的情景。这里的舞应该指的是舞剑。有书记载李白十五岁时,即读书、学习剑术。他的剑术是很精熟的。李白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剑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躺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此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影子写得极富人情味。接着李白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无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云汉”,是银河,这里是天国。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整首诗表现出李白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李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孤独。李白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与孤独互相映衬的是李白笔下的一轮明月,月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亲近的、是知己。月被李白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它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意象说在我国发源于古代的哲学著作。第一次提出意象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著作中,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运用,却没有一个确定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概念的说理,直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构思,就赋有了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林艾菲(1981-),女,福建漳州人,学士,助教第1期林艾菲:浅谈李白《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61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即意象。在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中,月有四个层次的意象。一、月是李白失意情感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李白月下独饮,单找月共乐,心情是孤单的,失意的。此时的李白刚结束了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从自由、豪迈、散漫的游历生活进入了长安时期。李白来长安,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就是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到了长安后,李白很快成为长安的名人,王公贵戚,达官显宦,也争相与李白杯酒交欢,争相过从。李白对这时候的生活,一度也是满意的。但是,李白不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文人,他没有沉溺于这种生活不能自拔,他时刻想实现为国家苍生建立功业的理想。同时,玄宗这样的“爱重”和“礼遇”,也是不可能维持多久的。很快,李白便遭到了玄宗的冷淡和疏远,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月在诗中是李白唯一想亲近,倾诉的人,此时的失意情感,在这一“举”一“邀”之间,流露出来。二、月是李白积极的乐观主义的精神的化身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李白就是属于以物寄情,保持乐观精神的人。于丹也说:“明月对李白来讲是什么?李白一个人孤独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此一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大家想一想,天地万物,突然之间变得欢心而沸腾,那么这样的一种心情,你说有什么苦难能够击倒李白吗?你会发现这个人的主观能量实在太大了。他可以大到多大呢?李白想干什么随心所欲,他如果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可以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如果想上天,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高兴,说“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要是发愁,他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一个悲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他如果要是形容朋友对他好,可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他如果要发愁可以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追求自由,他的诗歌中有绝世独立的气概。他的月也是潇洒自由的化身。终其李白一生,明朗、天真。他的性情就是他昀大的骄傲。这个世界上真正自由的人必先精神独立。李白在他诗歌中体现的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于自由和个人解放的热烈追求,他用着异常高亢的调子来歌颂这些他认为美好的理想。同时,他轻视功名富贵,蔑视权贵和封建等级制度,因为这些事物和人们对于他的美好理想来说,是一种障碍和束缚。月亮阴晴圆缺,夜出日落,遵循它自己的规律,不被任何外力左右,不为任何天气所改变。像月这样的独立和自由,正是李白所追求和执着的。三、月是李白对永恒的思索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李白的世界里,一生颠簸流离,四处为家,早把世间的事看的比较透彻。而游历山水的经历,也使李白对祖国山河的壮大,世界的无穷尽有一定的领略。在此后他的作品《把酒问月》里,李白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表达了他对月亮的不可知性的认识,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下独酌》中李白发出的昀后的感慨: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寄寓在无限的时空中,有一种北阔而永恒的美。也反衬了现实对于李白身陷囹圄的孤独心境。四、月是李白对美的执着追求(下转第64页)64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音乐上的曲式,不仅是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意义。这是由于音乐是时间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音乐结构的核心问题,是把握音乐材料的重复和变化的辨证关系,即把握变化的“质、量、度”。舞蹈结构必须和音乐的布局,音乐的结构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因为音乐是舞蹈的时间,性格和所表现的感情。音乐的松散平淡致使舞蹈光彩黯然失色。所以在舞蹈过程中,舞蹈结构必须和音乐结构相配合,舞蹈的规律和音乐的规律相符合,也就是说,音乐能给舞蹈提供完整结构的基础,舞蹈结构可以以音乐的结构为依据。要加强舞蹈音乐的表现力就得重视舞蹈音乐的结构,既重视总的结构,即各种表现手段的综合及其个别的作用,也重视曲式结构。曲式结构也包含在总的结构之中,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是保证整体逻辑的重要手段。总而言之,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包括舞蹈作品中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这是我们从事舞蹈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共同性,又存在着差异,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具有互补性;音乐成为舞蹈的声音,舞蹈成为音乐的形象,同时出现,同时进行。这两种艺术犹如兄弟,音乐的温柔和谐声音,促成舞蹈表现丰富的赏心悦目的动作。两者的才能结合在一起,而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呈现生动的情景,视听官能把所感受到的动人形象传导给心灵,心灵又转至灵魂,于是音乐与舞蹈的和谐交融所产生的愉快吸引着观众,使他们享受到最诱人的美感。参考文献:[1]吴祖强.舞蹈音乐的结构及其它[J].舞蹈,1996(4):27.[2]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马圳炜)(上接第61页)李白对于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诗经·陈风·月出》记载:“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月在李白的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月下独酌》中,月是独酌的环境,也是独酌的对象,更是独酌的心情的寄托物。月在李白的笔下被赋予了形象和性格。他描写月时采用的不是照相式的复制手段,而是把他所感受到的并使他激动的那一部分,经过心灵的再造以后表现出来。李白笔下的月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月在李白眼中是美的,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他描绘月的美,不惜字眼。月是“明”的,亮而清逸,“月既不解饮”,但能“对影成三人”,月的美不但在于它自身的美好,而是在于它经过李白的想象,激起了读者对美的追求。李白舞剑喝酒,月跟着他徘徊,月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精神境界之美,李白不从月的外貌来静止地描摹,而是通过对月的外貌,以月的内在生命美作为描写的对象,因此,月具有了鲜明的性格美与跳动的生命力。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李白对月的美的追求,更让人感受到力量的美,生命的美和崇高品行的美。参考文献:[1]余光中.寻李白:人间的诗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王运熙.李白精讲[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于丹.于丹论李白[E
本文标题:浅谈李白-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2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