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国别体《论语》《孟子》《荀子》语录体对话体论辩文有标题的论文《庄子》专题论文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儒:孔子《论语》“仁政”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墨:墨子《墨子》“非攻”纵横:“兵家”孙子《孙子兵法》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佛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关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公元前551--前479)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体,共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儒四书语录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听录音范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①论语()②颛臾()•③社稷()④虎兕()•⑤出于柙()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⑧冉有()•⑨椟()正音:请你读读准•①论语(lún)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⑨椟(dú)正音:请你读读准•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季氏将伐颛臾[①季氏,鲁国权臣。②将,表时间的副词。③伐,攻打。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①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的家臣。②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而语言中透露出冉有、季路对动武的赞同。]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①求,冉有。无乃······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吧”。②尔,你们(两人)。③过,责备,动词。④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是冉有说的。•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孔子的意思是:(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文字意义:昔者--者,助词。以为--把······作为。是--这。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有事于颛臾•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他)封为]•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名作动,过错——责备]•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两个宾前句: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个文言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无乃过尔与?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七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下一张幻灯片•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文字、语句理解:◎周任语:(能)施展才能,(才可)就任其职,没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危:不稳;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虎兕:猛兽,喻季氏;兕,独角犀牛。柙:关猛兽的笼子。椟:匣子。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彼相,指冉有、子路。九问:•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十问:•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冉有第二次狡辩冉有的辩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夫--句首语气词。固--城郭坚固。今--现在。必--必定。为--成为。子孙--季氏的子孙。忧--忧患,名词。分析:冉有要作辩解,表明冉有仍然坚持对颛臾动武。这必将受到孔子进一步批评,由此也将进一步显示孔子的思想。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哼!十一问:•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十二问:•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文字理解夫、是句首助词和近指代词。远人本国以外的人。修文德实施文教和德政。来、安均为使动用法。相夫子辅佐季氏。谋动干戈策划动武。萧墙之内国内。丘也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有国有家者诸侯、大夫。寡、不均(东西)少、(分配)不均匀。贫、不安贫困、不安定。盖因为,连词。和(上下)和好。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正确之举:·丘也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对均、和、安的追求;强烈批评冉有、子路既无所作为,又“谋动干戈”的错误。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小结力伐争利文德治国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归纳总结——•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话体;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甲)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乙)疑问句•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⑤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丙)否定句•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④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⑤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⑦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丁)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谋动干戈于邦内•(2)宾格前置•①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戊)被动句•①龟玉毁于椟中•(己)固定句式
本文标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3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