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6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建构主义在教育问题上,最关键的概念就是“知识”,不同的知识概念会导致对教育过程的不同理解。假如我们和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相信“心自有其理由”,我们也许会用人与人以及心与心那形形色色的激情际遇的事例来代替讲座和书籍。关于知识的信念正是这样指引和支撑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并证明其正确性。——肯尼思杰根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故事的启迪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主要观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所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和解释事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建构”适合“劣构”领域和高级知识的学习。知识应用能力:远迁移更多地借助非结构性的背景经验解决复杂问题个人建构主义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独自建构知识;知识与其说是客观的,不如说是个体适应性的。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与核心图式的发展变化就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过程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同化、顺化、平衡。2-7岁的儿童的图式的特点:表象符号+直觉表象。同化: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化: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概述(一)建构主义(1)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2)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知识的外在形式与学生的理解和表征可能有差异2.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3.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高水平思维。高水平思维是需要学习者付出较高认知努力的思维活动,它需要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灵活应用,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及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团体。学习共同体的特征:(1)尊重每个成员:尊重成员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人有助于团体的任何贡献(2)目标共享:团体目标(3)知识构建共享(4)共同体来管理学习过程,非外力(如教师)控制学习共同体的作用:(1)智慧分布与共享(2)认知整合与思想改进(3)思维外显与精致化(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的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步骤实际很简单。首先,你把东西分类,当然,一堆也许就够了,这要取决于总共有多少。如果你觉得不方便而不得不去其它地方,那将是另一码事。否则,你就已经准备好了。做时不要贪多,也就是宁缺勿滥。短期内也许这并不重要,但麻烦会紧随而来。而且失误的代价也会很高。开始时,这个步骤看上去很复杂,但这很快将变为生活的一个方面。在短期内也许看不出这个工作的必要性,但没有人说这是不必要的。二、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一)生成性学习1.理解的生成过程(1)提取长时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进入短时记忆。(2)选择性注意:根据提取的知识经验,选择性注意并知觉那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3)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4)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学习者激活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同时监视这种试探性理解是否合适。(5)检验新建构: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做比较。(6)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7)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2.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即学习者具备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经验背景。(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3.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1)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①加题目;②列小标题;③提问题;④说明目的;⑤总结或摘要;⑥画关系图或列表。(2)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举例;②类比与比喻;③证明;④述义;⑤解释;⑥推论;⑦应用。(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1.结构良好领域vs.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复杂程度)结构良好领域: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基本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结构不良领域: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具体分析,建构新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案。结构不良领域的特点:(1)概念复杂:每个实例、每个问题中,都涉及多个概念及其相互作用(2)实例之间的差异性:同一类别的各个实例都有不同2.初级知识获得vs.高级知识获得(学习的深度)初级知识获得: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把所学的东西按用接近原样的方式再现出来。高级知识获得: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三)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1.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把学习活动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项目式学习。其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项目,每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一个项目式学习活动通常包括如下基本环节:(1)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入到探究过程中(2)形成具体探究计划;(3)实施探究过程;(4)形成和交流探究结果;(5)反思评价。2.设计型问题与解释型问题(1)设计型问题:即针对某种实际问题提出某种可行的设计方案。(2)解释型问题:针对某种现象提出一定的理论解释,说明其中的规律性关系及其原因机制。3.跟进性探究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的问题的过程,也称为“跟进性问题解决”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三、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1.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相互作用。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所形成的个体经验自上而下的知识: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的知识。2.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实践共同体:一个实践共同体是围绕特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①活动领域:围绕特定的领域②社会“圈子”: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成为一个整体③实践方式:参与共同的活动系统,形成了共享性资源集合3.支架性教学所谓“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1.认知学徒制认知学徒制就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1)学生观察专家示范某种活动;(2)在专家的辅导下,学生尝试进行这种活动;(3)随着活动的进行,外部支持、引导逐渐减少;(4)学生不断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过程策略进行思考,用语言进行总结;(5)学生对自己的进展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当前的活动表现与最初的表现作比较,与专家的做法进行比较;(6)学生以新的没有尝试过的方式引用他们所学的知识。2.情境性学习(1)真实任务情境: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这种任务应该与对应的现实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同构性。(2)情境化的过程:学习过程应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料往往隐含在情境当中,进行真实性的问题解决。(3)真正的互动合作:学习者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持续地进行协商、交流。(4)情境化的评价: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或情境化的评估,通过学习活动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考察学习的效果。3.锚式情境性教学目的: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过程(1)看到一种问题情境,(2)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3)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4)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三)知识建构共同体一个知识建构共同体是以一个思想的形成和持续改进为关注点的团体,其成员通过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学习者共同完成”思想”的生成和持续改进过程。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内,大家的关注点是问题,而非某方面的知识单元或主题。(2)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答案或结论。(3)关注集体知识: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每个学习者不只是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在共同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4)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5)强调知识建构的广泛“渗透”性。成员的渗透: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成员不限于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小组,而且包括其他的学习小组以及应邀参与学习活动的专家和志愿者。时空的渗透:共同体的知识建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时之内,而是“渗透”在各个时间和空间之内。四、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1.教学过程:学生的核心活动是高水平的思维,而不只是强化记忆和操练。(1)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核心问题,(2)教师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启发,但不过早地做评判、给定论。(3)学生进行了高水平思维活动,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需要进行持续改进。(4)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并在学习策略上做有意义的指导。2.组织方式: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多向、充分的沟通和协作。具体来说:(1)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2)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沟通,教师不只是“讲”,而是能先“保留”自己的说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3)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
本文标题: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