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3一轮复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课考纲解读:1.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及治理措施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和条件特点或表现城市化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郊区化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逆城市化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中心城区城市郊区乡村或小城镇郊区化逆城市化(二)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三)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2011·广东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D考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p97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及表格所示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晚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60%~80%较低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总体评价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学法指导(1)缩字法高效记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初期阶段;两个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加速阶段:一快一大(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2)缩字法高效记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发达国家:早、高、慢、逆(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在已变慢并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现在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并出现郊区城市化)针对训练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郊区城市化在阶段Ⅱ中,可以明显看出A、B周边地区用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3)比较阶段Ⅰ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阶段Ⅲ: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考点2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问题及表现形式p98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废弃物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城市社会问题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学法指导利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意】城市热岛影响:(1)增强空气对流,又有空气中的烟尘提供充足的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2)应用: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一方面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考向1主要考查东京城市化所处阶段及城市规划模式【例1】(2009·浙江文综)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右图,完成(1)~(2)题。东京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示意图(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A.中期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高级阶段D.衰落阶段(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解析: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环形—放射式道路网是较好选择。城市绿地具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音、改善局部小气候的作用,应予以保留。乡村—城市转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因素。规律方法总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大城市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由于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的居民到乡村、小城镇暂住,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考向2考查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特征例2:(2009·上海)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______%和____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是。6129经济城市化水平(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___,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___。经济城市化水平英国中国(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方式(2)就业方式(5)生态(6)信息(7)文化(4)景观(3)产业结构(1)气候(2)水文(3)地形(4)生态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的日益扩大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增多,不但扰乱了城市区域正常的水循环,而且还导致了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透水地区(农田、森林、草地)不断被混凝土建筑物及沥青路面所取代。城市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的扩大,减少了雨水向下的渗漏,增加了地表径流流速,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2)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城市化不断加速,导致绿地迅速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使得地表及树木的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应减弱。(3)对地下水收支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如上、下水道及地铁等工程均对地下水的收支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地下水收支量的失衡,地下水支出量远大于其收入量,结果导致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即通常所说过分的地下水开采,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如东京有些地区曾在一年内地面沉降26cm;墨西哥城每天抽取地下水量达3.75Mt,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地面沉降,建立于1934年的国立美术馆现已下沉0.3m,16世纪兴建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下沉1.5m,如今不得不加修阶梯以便进出。(4)对水质的影响: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指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污染。目前,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排污控制手段,加之兴建大量的一级、二级污水处理厂,从而使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已得到控制。特别是工业废水得到较高净化处理,减少了对水质的污染,许多河流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尽管如此,城市水质污染问题远未得到彻底解决,城市河流BOD(生物化学耗氧量)水平仍远高于非城市河流,如日本全国BOD含量超过10mg/l的显著污染河流中,城市河流占88%,从地区分布上看,这些显著污染的城市河流的70%以上集中于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与发达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不同,发展中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却十分严重,甚至于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经济承受力有限,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道系统不完备,其污染处理能力有限,先经济发展、后环境治理的方针,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水质日趋恶化。(1)热岛效应是人类活动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早在18世纪初,学者(Howard)就发现伦敦市内外气温存在差异。此后,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及人群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各国学者研究过的不同规模城市中,无论其处在何种地理纬度和地质条件,市内的气温都高于郊区。而且当系统天气微弱、冬季和夜间静风无云时,热岛的强度最强。城市内外温差以最低温度最显著。随着城市的人口、面积、性质不同,热岛强度最大值一般在2~7℃城市“五岛”效应许多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将使得“暖气”增加,这似乎是令人欣慰的。但到了夏天,空调度日(冷气开放时段气温平均超过18℃的度日数总和)增加,因夏天1度日冷气开放的能耗要比冬季1度日取暖的能耗高,这对于缓解能源紧缺的压力来说是不利的。从长远的可持
本文标题:2013一轮复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7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