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第2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2课城市与环境考点1城市化及动力机制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如下图归纳: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2.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3.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真题1】(2014·四川)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DD【思维过程】第(1)题,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越多。读图,根据不同距离处两条曲线的差值判断,2010年比1990年人口密度大,且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部分在10千米附近。2千米附近和4千米附近人口密度是减少的。8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增加,但不是增加最多的区域。第(2)题,图中人口密度在市中心附近明显下降趋势,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功能区出现明确划分,中心区由于低价上涨,由原来的住宅区转变为商业区,住宅区向外迁移。10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呈明显上升的状况,说明城市规模扩大,10千米附近发展成城市住宅区。体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但不能表示城市等级提高。城市面积扩大,是城市化提高的标志。利用题组思维解答递进选择题组高考地理选择题几乎都是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即利用一个试题情境设置相关的2~3个选择题。递进选择题组是指试题间存在逻辑联系,即前一个选择题的正确解答构成后一个选择题的解题条件,如【真题1】中的选择题组。对于递进选择题组,应利用题组思维进行解答。具体有顺序、逆序两种方式:规律技巧总结1.顺序解题:即按题号顺序解题,采用该方式时一定要回头验证,如【真题1】中的【思维过程】分析。2.逆序:即同一题组中,按试题序号由大到小解题。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轻松解题。如2011年安徽卷31、32题(见必修Ⅲ第一章第3课真题1)。规律技巧总结1.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考点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较低较慢城市扩张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续表)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中期阶段30%以上加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大幅拓展,出现城市群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后期阶段70%以上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乡一体化明显,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城市化问题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郊区城市化(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接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不愿再忍受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下图所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表现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类型特点举例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真题2】(2013·四川)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CD【思维过程】本组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第(1)题,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第(2)题,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故第(2)题选择D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A项错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项错误;B项判断依据不足。规律技巧总结以偏概全——击破选择题常见陷阱(2)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表现、影响等往往是多方面的,如【真题2】中城市化的标志虽然有三个,但最关键的是“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无意识地忽视、混淆地理事物的主要影响、次要影响;以及常用的、主要的地理原理、规律、措施的限制性条件。因而当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针对此类“陷阱”试题应分清主次、框定前提条件。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AD【解析】第1题,中国的城市进程加快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后,即1975年后,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丁线符合。第2题,由图示看出,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工业产值的比重在下降,B错;逆城市化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C、D错。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3~4题。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A4.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B【解析】第3题,依示意图可看出在Ⅰ阶段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但五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均为负值,说明市中心人口外迁较明显,即出现逆城市化,故A正确。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故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减少;Ⅳ阶段后,费城和巴尔的摩的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仍为负值,故人口为负增长,仍为逆城市化现象。第4题,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经济因素;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交通条件普遍较好;美国在1970~2008年并没有颁布特殊的人口迁移政策;在此阶段引起人口从市中心到郊区迁移的只能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故B正确。(2013·安徽)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5~6题。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BD【解析】该题组运用柱状图和直角坐标图,考查学生图表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及城市化的进程、表现和原因。第5题,根据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初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后期阶段是水平高,速度放缓。第6题,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但不是持续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从图中无法判断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故A、B、C错,选D。7.第16届亚洲运动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隆重举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珠江为舞台,以水为主题,展示了广州乃至岭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闭幕式文艺表演凸现了亚洲元素,歌颂了亚洲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谊,展示了亚洲多元文化的魅力。(1)从气候角度看,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举行,主要是因为相比其它月份,这一期间广州气温________,降水_______,且受到_______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小。(2)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选址珠江中的小岛——海心沙,并以水为主题线索,运用各种表演手段,尽情展示水的魅力。从河流补给类型看,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珠江的水量丰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较少台风雨水(降水)珠江流域支流多、降水丰富(3)11月27日晚,亚运会闭幕式上广州市将亚奥理事会会旗转交给下届举办地——韩国仁川市。当天北京时间20:00时,韩国仁川(东九区)的时间是____日_____时。(4)广州亚运会见证了亚洲各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地区发展的不懈努力。简析本届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及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答:广州亚运会可以有效地促进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带动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及产业各答一点)2721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第2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0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