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讲稿
XX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新中国成立至今已六十余载。若从表面上看,新中国中国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制度、体制和对外联系方面,似乎经历了两个完全相反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手段上则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外经济政策上,则隔绝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流入。但在经历了上述发展模式的巨大波折后,我们则又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渐走上了一条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本来进行财富生产和发展,并充分引导其为社会主义“共富”目标服务的发展道路。并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经济运行方式、和对外经济政策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新中国前后两个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许多人在感慨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不禁发出了类似“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类的、本质上乃是以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模式来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发展模式的声音。一种说法必须具有逻辑地、实然的可行性,才具有可信性。-----[美]艾尔.巴比提出“证伪主义”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则直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间的明显偏离,干脆认为社会主义实践至此已被证伪。(1902--1994年)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从《资本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现实中社会主义为什么并未完全如马列所预设的那般展开?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生动展开?从《资本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而言,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核心目标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在实践发展中虽然铸就强大的“资本积累”,但同时也生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生成了系列“贫困积累”及相应的系列危机。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社会批判促成社会主义生成的基本条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运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荣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社会批判促成社会主义生成的基本条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运动相应启示1:社会主义绝不是一种应然理想,有且只有某个国家或地区由”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而来的矛盾发展到必须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克服的时候,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才会发生。2:不能简单地将消灭剥削理解为消灭剩余价值。(对粗陋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均包含了这一思想。)“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不断“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的过程,必须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1844年经济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391页)。“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两个绝不会”理论就以扬弃资本为特征的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而言:有且只有在作为基于“资本积累”而来的“物质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容纳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了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以及在其对立面“贫困积累”中生成的、作为扬弃这一社会形态的革命者的“主体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具备的时候,才能最终实现。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成以扬弃资本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内核的私有制已经被彻底消灭,已经扬弃了资本异化的社会化人类和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必然将社会财富“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因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13基于经典社会主义模型的早期表达: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俄国那样的国家肯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4对“质疑”回应: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但恩格斯在1894年仍不忘强调,“对俄国的公社的这样一种可能的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社会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7页。)15基于经典社会主义模型的重大跨越::1916年《帝国主义论》出版“充分地运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帝国主义论”。----转引自侯惠勤主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1873年在德、美两国爆发经济危机时,马克思就据此认为:这是“资产阶级世界寿命的不祥之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9页。]。但1896年之后,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强劲复苏,持续多年的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明显改观。面对资本主义的这一新生,第二国际一时不知何以应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方声称资本主义危机会继续恶化,马克思所预判的那种革命形势必将到来;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趋势实质上已经消失。可以说,上述这一“与世隔绝的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的紧张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走入了一条很深的死胡同”[刘维春:《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再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帝国主义的本质帝国主义(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帝国主义就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原本只是局限于本国内部的“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通过舰炮掩护下的资本输出这一野蛮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将资本逻辑复制扩展到系列非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对立局面)所具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帝国主义的核心论断现实中的帝国主义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因而也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在此过程中,列宁又进一步认为: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所谓最薄弱环节,就是相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这里资产阶级的反动力量最为稀薄,控制程度也相对低下,但劳苦大众受奴役压迫的程度却是最高的),可以率先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提出了《四月提纲》(全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关于“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尽管其观点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遭到了13票对2票的否决;同年6月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不归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号召,也遭到了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否决,但这些都没有阻止列宁竭尽全力地通过说服乃至以辞去党内领袖职务相威胁等方式,来使这些提案在党内得以最通过。另一方面,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坚信“从无产阶级观点看来,承认资产阶级政府的‘保卫祖国’合理性“实际上就是支持帝国主义的强盗资产阶级,就是完全叛变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9-640页。];并近乎疯狂的提醒各国无产阶级必须要联合起来“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不顾自身环境险恶和势单力薄,毅然发动和支持位于通向西欧心脏的枢纽位置的德国11月革命和汉堡、慕尼黑等武装起义以及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苏维埃运动;在战后革命浪潮迅速消退的废墟上,不顾拉狄克、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对,坚持进军波兰,极力将革命战火引向西方......“列宁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看作最终目的。他始终把它看作加强西方和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必要环节,看作促进全世界劳动者战胜资本的必要环节。列宁知道,不仅从国际的观点来看,而且从保全苏维埃共和国本身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2-173页。]。正如列宁在生前所反复阐明的那样,“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愿违背马克思主义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那就不能否认,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你就应当为了国际革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爱国主义情感,这个革命一定会到来。”[《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8页。]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4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现实中社会主义为什么并未完全如马列所预设的那般展开?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生动展开?从《资本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种说法必须具有逻辑地、实然的可行性,才具有可信性。-----[美]艾尔.巴比一方面:自列宁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实体形态的社会主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未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和八九十年代的苏东,还遭遇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波折”。真正的质疑:逻辑和实然地悖离:1:资本文明的典型特征:生产发展、科技创新、物质丰裕、社会进步、文明提升2:资本文明的核心要素:契约、产权、敬业、创新、效率、信用、精算、自由、平等、法治真正的质疑:逻辑和实然地悖离: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了高度文明的和谐景观;两大主要社会制度间由“和平与发展”上升到“命运共同体”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邓小平在科学分析世界大势新变化的基础上,最终在1985年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确实富有理论创新性,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时代及其主题问题理论的一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9进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提出“证伪主义”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则直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间的明显偏离,干脆认为社会主义实践至此已被证伪。(1902--1994年)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2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日夫科夫的反思“我们共同体各国的社会主义悲剧。我们将向马克思做什么样的总结呢?显然,在这个总结中不能漏掉马克思如何经常从源头、从主要方面被伪造。他被伪造得已不成其为马克思了。还有,不能漏掉马克思所奠定的原理怎样没有被进一步发展,以致使我们能从所处的死胡同里找到出路。特别重要的是,它没有被进一步发展到让我们能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卒年:1911.9.7-1998.8.5。1954~1989年期间
本文标题: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0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