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必修三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概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排查基础自主落实有序识记夯实基础知识研练真题明确考向明确考向探究命题规律细讲重点深度剖析理解重点培养史证意识内容索引课时作业规范训练试题仿真提升解题能力排查基础自主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井田制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提示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2)教育:“”“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仁有教无类德治是“仁”的衍生,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仁”通过“礼”来规范“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战国孟子(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①“”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民贵君轻性本善仁义“性善论与”“性恶论”在本质上都是强调儒家的伦理教化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主张:君主要,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以法治国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为所欲为法家主张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法家思想之所以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是因为适应了当时君主要求集权,发展国力的需求。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节俭、。(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非攻尚贤由于墨家的这一阶级立场,使其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统治者支持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辨析比较注意时代性与阶级性的差别3.诸子代表的阶级利益孔子、老子、庄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周孔之道这个问题先要从周公说起。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人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自己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他晚年,迭经坎坷,身心俱疲,伤感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所以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教材断点补遗细讲重点深度剖析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实证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体现了“争鸣”广度与深度史料运用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答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主题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实证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体现了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料运用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答案(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史论归纳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研练真题明确考向明考情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卷Ⅰ)T40,孔孟儒学(卷Ⅱ)T24,儒家思想(卷Ⅱ)T40,孟子思想2016年——练真题123451.(2015·课标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解析12345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解析12345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解析题干信息意思是:统治者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123454.(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解析123455.(2013·江苏单科,21)(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12345第一小问可由材料一中“孝弟(悌)……仁之本与”直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注意回答的是“政治主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答案解析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12345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答案解析课时作业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2016·龙岩一模)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
本文标题:必修三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6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