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二章糖、脂肪及蛋白质营养紊乱性疾病6h
糖、脂肪及蛋白质营养紊乱性疾病MetabolicDisorderCausedbyCarbohydrate,LipidandProteins第二章本章目的:了解概况,熟悉病因,理解发病机理,掌握主要症状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本章重点:1、各类疾病病因及主要症状2、预防及治疗知识本章难点:发病机理第一节奶牛酮病第二节家禽痛风第三节黄脂病第四节禽脂肪肝综合征第五节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第六节绵羊妊娠毒血症第七节肥胖母牛综合征第八节低血糖症第九节糖尿病第十节营养性衰竭症主要内容第一节奶牛酮病(Ketosisindairycows)一、概述二、病因三、发病机理四、症状及病理变化五、诊断、治疗和预防概念: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曾用名:醋酮血病(acetonemia)、母牛热(cowfever)、慢热(slowfever)和低血糖性酮病等。特征: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发病时期:产犊后第1个泌乳月,尤其产后3周内。以3~6胎母牛发病最多,产乳量高的发病最多。分类:一、概述一、概述发生原因原发性酮病继发性酮病能量代谢紊乱其他疾病诱发,如真胃变位临床症状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血清酮体1.72~3.44mmol/L(100~200mg/L)血清酮体3.44mmol/L(200mg/L)健康牛血清酮体1.72mmol/L(100mg/L)发病率:高产牛群临床酮病2%~20%亚临床酮病10%~30%。危害:亚临床酮病无明显临床症状,引起母牛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概述0%5%10%15%20%25%30%35%40%45%50%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柱形图115%5%14.7%43.1%酮病治疗费用产奶量下降继发病伴发病皱胃变位胎衣不下生产瘫痪乳房炎等损失151~312$?1、乳牛高产母牛产犊后的4-6周已出现泌乳高峰;产犊后8-10周内食欲较差;摄食能量和葡萄糖不能满足泌乳需要;高产乳牛群酮病的发病率高。二、病因2、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精料多,粗料少;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单纯饲喂含丁酸较多的青贮和甜菜丝(粕)饲料或在饲料中的比例过大。二、病因3、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由此引起的酮病称消耗性酮病。有很多奶牛场习惯将干乳牛和泌乳牛混群饲养,使干乳牛采食较多的精料,引起母牛产前过度肥胖。二、病因4、其他饲料中缺乏钴、碘、磷等矿物质,增加牛群酮病发生率如丙酸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需先转化为丙酰辅酶A,须有VB12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促进本病的发生;各种原因引起产后消化机能下降,创伤性网胃炎、前胃弛缓、真胃溃疡、子宫内膜炎、胎衣滞留、产后瘫痪及饲料中毒等,导致消化机能减退;二、病因三、发病机理血糖来源:主要由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丙酸转化:丙酸→丙酰辅酶A→VB12→琥珀酰辅酶A→糖异生丙酸来源:瘤胃消化产生乙酸∶丙酸∶丁酸;丙酸产量:一般乙酸、丙酸、丁酸三者比例为70∶20∶10。精料发酵:59.6∶16.6∶23.8;多汁饲料:58.9∶24.9∶16.2;干草:66.6∶28.0∶5.4。丙酸减少:产前过度肥胖等导致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前胃消化功能下降时,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减少;饲料中CHO供给不足,或精料太多,粗纤维不足;三、发病机理激素变化:泌乳早期血浆胰岛素下降,生长激素升高。体贮动员:脂肪从脂肪组织和糖原从肝脏的动员;NEFA增加:分娩前2~3周至2~3d,血浆NEFA浓度增加2倍以上,产犊时又急剧增加,通常超过1.0mEq/L;产犊后下降。肝脏疾患:影响糖的异生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尤其是肝脂肪变性,肥胖母牛脂肪肝生成时。酮体生成:血液NEFA增加,肝内FA的β-氧化作用加快,乙酰辅酶A因无足够草酰乙酸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沿着合成乙酰乙酰辅酶A的途径,最终形成大量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组成)。FATDEPOTSFreeFattyAcids(NEFA)AcetylCoAKETONESAceto-acetateβ-hydroxybutyrateRumenAcetateButyrateGlucoseCitrateEnergyCO2EnergyCO2Oxalo-aceticacidTCACycleLactoseMilkBrainPropionateLIVERTriacylglycerols(TG)Energymetabolismintheruminant三、发病机理糖异生障碍:脂肪酸在肝内生成甘油三酯,因缺乏足够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将它运出肝脏,蓄积在肝内引起脂肪肝生成,使糖异生障碍,脂肪分解加剧,酮体生成过多。体蛋白分解:生糖氨基酸经三羧酸循环供能或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生酮氨基酸因无足够的草酰乙酸,不能经三羧酸循环供给能量,而经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作用,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和乙酰乙酰辅酶A,生成β-羟丁酸、丙酮和乙酰乙酸。酮体危害:高浓度酮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加上脑组织缺糖而使病牛呈现嗜睡,甚至昏迷。当丙酮还原或β-羟丁酸脱羧后生成异丙酮,使牛兴奋不安。酮体有利尿作用,引起病牛脱水,粪便干燥,迅速消瘦,拒食,病情迅速恶化。肝糖异生脂肪动员脂蛋白合成、转运血糖NEFA能量负平衡泌乳能量需求干物质摄入生糖先质丙酸酮体生成酮血症肝脂EnergyBalanceInEarlyLactation围产期奶牛干物质摄入减少的原因机械性压迫生殖状态能量贮备代谢信号LeptinNPYGLP-Ⅰ生殖激素应激激素微营养素代谢产物神经内分泌因子三、发病机理机械性压迫:以往认为妊娠后期干物质摄入减少是由于胎儿增大等机械性压迫瘤胃使容积变小所致。但产后之初干物质摄入并未因胎儿出生、机械性压迫解除而增加,表明机械性压迫不是引起干物质减少的主要原因。生殖状态:孕激素增加食欲,雌激素抑制食欲。孕激素产前几天增加,雌激素妊娠后期增加,分娩后迅速下降。去卵巢鼠引起3∼4周暂时性摄食增加,而给予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则消除了这种作用。三、发病机理能量储备: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干物质摄入与体储备呈负相关。干乳期奶牛过于肥胖,产后干物质摄入明显减少,可能与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有关。分娩体重与产后脂肪动员呈正相关,体重增加超过40kg可明显抑制摄食。代谢信号:代谢信号(metabolicsignals)对摄食调节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代谢信号包括营养素、代谢产物、生殖激素、应激激素、瘦蛋白(Leptin)、胰岛素、肠肽、细胞因子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等。增加摄入降低摄入NPY胰岛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Leptin肽类YYP物质内啡肽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强啡肽高血糖素黑色素释放激素GLP-I孕激素雌激素食物摄入调节的激素信号1、症状类型:消耗型(占85%)和神经型。有些牛两种症状并存。消耗型表现:食欲降低,采食减少,甚至拒绝青贮,可采食少量干草。体重下降,皮肤弹性降低,消瘦,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下降,乳汁容易形成泡沫。粪便干燥,量少,有时表面附有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酮臭味。四、症状及病理变化1、症状神经型表现:突然发病初期兴奋,紧张,不安,大量流涎,磨牙空嚼,顽固性舔吮饲槽或其他物品;视力下降,走路不辨方向,横冲直撞。有的全身肌肉紧张,步态踉跄,站立不稳,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有的震颤,吼叫,感觉过敏。间断发生,每次持续1h,后间隔8~12h又出现。1~2d后转入抑制期,病畜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不愿走动和采食,精神沉郁;严重者不能站立,头屈向颈侧,昏睡。少数轻症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下降。四、症状及病理变化1、症状隐性酮病:症状不明显,产后1月内发病,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酮体浓度升高。乳产量急剧减少,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引起繁殖功能障碍,休情期延长,人工授精率下降。四、症状及病理变化伴有严重肝脏脂肪变性的重症酮病牛患消化道型酮病的牛,腹围卷缩、明显消瘦2、病理变化特征:低血糖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和高酮乳症,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肝糖原水平下降。血糖:从正常2.8mmol/L降至1.12~2.24mmol/L,继发性酮病牛血糖浓度下降不明显。血酮:从0~1720µmol/L升高到1720~17200µmol/L,继发性酮病牛血酮体浓度多在8600µmol/L以下。尿酮:多在13760~223600µmol/L之间,明显高于正常。乳酮:从正常516µmol/L升高到6880µmol/L。四、症状及病理变化2、病理变化肝糖:浓度下降,葡萄糖耐量曲线正常。瘤胃液:丁酸浓度大大升高。血液pH:从正常时的7.43±0.01降为7.38±0.02,呈代谢性酸中毒。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可高至15%~40%),淋巴细胞比例可达60%~80%。嗜中性白细胞减少至10%。有时,血清谷草或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血钙水平稍降低(降到2.25mmol/L或90mg/L)。四、症状及病理变化五、诊断、治疗和预防1、诊断临床酮病:发生于围产期,低血糖、高血酮并伴有食欲骤减,乳产量急剧下降和神经症状等。亚临床酮病:根据血、乳中酮体浓度升高,乳产量逐渐下降,多于产后6周内发生,并可持续3周,伴有体重下降。继发性酮病:血酮、尿酮虽升高,高糖治疗有部分效果,若原发病未根除,仍可反复出现血、尿、乳酮体浓度升高。在根治原发性疾病过程中,“酮症”可随之消失。原发性酮病:除脂肪肝恢复较慢外,一般预后良好。五、诊断、治疗和预防1、诊断快速简易定性检测:以血液、尿液和乳汁为样本,取试剂粉末(亚硝基铁氰化钠∶硫酸铵∶无水碳酸钠=1∶20∶20)0.2g放在载玻片上,加待检样品2~3滴,若含酮体则立即出现紫红色。检测尿酮试纸测定测定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五、诊断、治疗和预防2、治疗原则:补充糖(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提高酮体利用;药物治疗和减少挤奶次数相结合;继发性酮病,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病。方法替代疗法、激素疗法和其他疗法。五、诊断、治疗和预防2、治疗-替代疗法:灌服或饲喂丙二醇或甘油(每天2次,每次500g,连用2d;随后每天250g,连用2~10d)。或每天口服丙酸钠120~240g,但作用较慢。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ml,但须重复注射;有时腹腔内注射(20%葡萄糖溶液)。乳酸钠、乳酸钙:首日用量1kg/d,随后为0.5kg/d连用7d,乳酸铵每天200g,连用5d,也有显著疗效。注意直接口服葡萄糖或其他糖类无效。五、诊断、治疗和预防2、治疗-激素疗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体质较好的牛肌注200~600IU。ACTH兴奋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增强糖异生作用,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然而ACTH在移除过剩酮体的同时消耗草酰乙酸。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g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8~10h内血糖恢复正常,食欲在24h内明显改善,血液酮体水平在3~5d恢复正常。糖皮质激素增强糖异生、抑制泌乳,但增加体脂分解。五、诊断、治疗和预防2、治疗-其它疗法:水合氯醛:首次牛为30g,加水口服,再给予7g,每天2次,连续几天。水合氯醛抑制大脑,降低兴奋性,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通过瘤胃发酵作用而提高丙酸的产生。氯酸钾:30g于250ml水中,每天2次,口服,特效抗酮,但常常引起严重的腹泻。硫酸钴:每天100mg,有时用于辅助治疗酮病。5%碳酸氢钠溶液:静注500~1000ml,防止酸中毒,作为牛酮病的辅助治疗。可用健胃剂、氯丙嗪等进行对症治疗。五、诊断、治疗和预防3、预防:科学控制全泌乳期营养投入:降奶期不能过肥,干奶后期(产前
本文标题:第二章糖、脂肪及蛋白质营养紊乱性疾病6h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0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