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1/73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讲考点分析第二讲一词多义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第五讲词类活用第六讲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第七讲文言虚词第八讲文言句式第九讲文言文翻译第十讲高考古文小段翻译练习第十一讲文言文断句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2/73第一讲考点分析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2.文言文的单音性: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3.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3/73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4.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第二讲一词多义一.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例:(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身: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士: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4/73相: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例:(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要求熟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本字通假字例句毋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寡人之于国也》)斑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同上)途涂涂有饿殍(同上)又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同上)智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性生君子生非异也(同上)径泾泾流之大(《秋水》)辨辩不辩牛马(同上)横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殁没孝公既没(同上)纵从合从缔交(同上)崛倔倔起阡陌之中(同上)影景赢粮而景从(同上)又有百有余年(同上)拒、纳距、内距关,无内诸侯(《鸿门宴》)彩采观帝王之气,成五采(同上)邀要张良出,要项伯(同上)背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上)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5/73早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上)隙郗令将军与臣有郗(同上)座坐因击沛公于坐(同上)纳内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同上)趋趣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犹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同上)横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震振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消销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几机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同上)否不或师焉,或不焉(《师说》)餍厌暴秦之欲无厌(《过秦论》)倘当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上)暮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绝壁下(《石钟山记》)何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彩采极天云一线,呈异采(《登泰山记》)圆圜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上)俊畯才畯满前,道古今誉满德(《送李愿归盘谷序》)慧惠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同上)嘱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苏轼《赤壁赋》)缺阙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陆游《入蜀记》)擒禽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猝卒五万人难卒合(同上)焰炎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太半(同上)价贾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卖柑者言》)悯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李密《陈情表》)伶仃零丁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同上)馐羞远具时羞之奠(韩愈《祭十二郎文》)逝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同上)吁于于嗟鸠兮,无食桑椹(《卫风·氓》)脱说…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悦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罹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彰章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娶取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奁帘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韧纫蒲苇纫如丝,磐石方且厚《孔雀东南飞》)脏藏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合阖每至是日,倾城阖门。(袁宏道《虎丘记》)才裁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行(《促织》)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6/73值直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同上)翌翼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同上)需须以待子不时之须(苏轼《后赤壁赋》)返反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上)尽禁取之不禁,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屈诎其次诎体受辱(司马迁《报任安书》)剃剔其次剔毛发(同上)抢枪监狱卒则以头枪地(同上)磨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同上)抵底《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同上)佚失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同上)债责则仆偿前辱之责(同上)捧奉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否不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上)廷庭拜送书于庭(同上)按案召有司案图(同上)熟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同上)罹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返反人穷则反本(同上)旨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上)浊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上)黜绌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上)质厚币委质事秦(同上)披被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江畔(同上)座坐直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诀决(公子)辞决而行(同上)向乡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同上)二.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如“亡”字由逃跑不见,引申出了物的丧失不见和人的死亡。丧失物质亡:逃亡、隐避(本义)死亡灭亡(引申义)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7/73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与武士,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因果引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0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