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问题解答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思考】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略。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2.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答案提示: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思考】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如果不采用“朝议”的方式,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就无从发表,也难以维持,秦二世时代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张“朝议”的作用。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决权掌握在最高执政者——皇帝手中。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应运豪杰,因时大臣”,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2.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答案提示:专制统治与思想自由是不可克服的矛盾。专制统治不仅要把体制、规范、设施等“硬件”纳入整齐划一的轨道,而且要禁锢人们的思想自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挟书律”虽有利于从思想上巩固秦朝的统一,但这对古代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一种劫难,同时开了思想专制之先例。【史家争鸣】答案提示: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有不同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为36郡;《史记集解》亦为36郡,但具体郡名与《汉书》不同;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为42郡;王国维《秦郡考》(载《观堂集林》)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载《长水集》),推定为46郡。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对46郡的方位加以标注,此说的权威地位基本确立。不过,正如谭其骧本人在考列了46郡之后所指出的那样,“秦一代建郡之于史有征者四十六,备列如上,然非得谓秦郡必止于是数。”46郡的说法也不能彻底解决文献记载中的所有矛盾问题,比如几种文献对秦所设立的郡名的记载就有出入。尤其是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此前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管辖,那么,新出秦简中的洞庭郡与黔中郡是什么关系?甚至于秦郡总数是否应该相应增加?已成为学术界当前关注的新问题。【自我测评】秦王朝的郡级行政机构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2)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材料阅读与思考】为什么汉代学者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2答案提示: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但秦法的极端残酷和酷烈,“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辙,汉代士人不断反思秦亡的原因。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全抛弃了古代圣王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而专任刑罚。董仲舒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秦朝却一反先王的做法,采用申商韩非之说,严法治国,禁止私学和民间藏书,使人们逐渐抛弃礼谊传统而轻于犯法,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王充的看法与此相似,他认为秦朝焚烧五经典籍,禁止民间藏书,极大地破坏了圣贤所确立的优良传统,使秦朝的统治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实际上,汉代士人并不反对统一思想,比如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著名建议。不过他们主张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来教化百姓,对秦王朝粗暴的行政强制手段非常反感,因而往往将秦朝的短命与它推行的诸如“挟书律”等暴政行为联系起来。■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思考】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后来历朝皇帝制度是不是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答案提示:皇帝专权的制度虽然是秦始皇所创立,而专制主义体制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商鞅变法使这种体制在秦国得以确立。实际上在其他若干强国,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制度。法家政治思想的原则之一,就是帝王的专权。《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韩非子》也主张“法”是君王集权的工具。这些理论,都构成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基础。后来历朝制度,大体都是皇帝专制的制度。皇权因各种原因不能专断,只是非常例的特殊情形。帝制决定着这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与小农经济作为社会基础的事实相关的。2.元帝国的地方行政设置为什么在“行省”之外又有“腹里”和“宣政院”?答案提示:“腹里”指的是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略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是中书省直接管辖地。为了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故特设置了宣政院这一中央机关。【自我测评】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答案提示:从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就体现了这样的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怎样理解这里说到的“分宰相之权”?答案提示:这里所谓“分宰相之权”,实际上是专制朝代帝王通常的政治行为。皇帝一旦掌握最高权力,就往往牢牢地把握住最高决策权,即使对于总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助手,也不愿意分权。这就是《太平御览》卷九一引华峤《后汉书》中所说的“总揽威权,柄不借下”。这也是符合法家“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韩非子•外储说上》)的政治理论原则的。■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答案提示: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消除丞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或进一步加强皇权)。2.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自我测评】哪些迹象可以反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加强?答案提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清初雍正设立军机处。这些史实都表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材料阅读与思考】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应当怎样理解这段话中“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3答案提示:皇帝通过军机处把原属内阁的那点有限的参与机密之权也给收回了,导致“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所以有“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但我们也应看到,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所以说其“隐然执政之府”,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问题研讨】1.为什么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答案提示:谭嗣同曾说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君主个人的权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改革与发展均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大主题来展开。)2.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答案提示: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等。(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位于权力顶峰的皇权自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宗室贵戚、宦官朝臣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护皇权的力量,特定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和宰相弄权就是证明。在这些斗争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谱就了其中最瑰丽的篇章。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向前发展。■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质疑】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答案提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率先发起的武装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列强又相继对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在战争中,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在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列强的侵略行径及结果,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至1901年中国已完全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2.“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提示:“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此后,美国在列强对华侵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开始更积极地谋取侵略中国的霸权地位。“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妥协方案,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自我测评】1.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领土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答案提示: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完成对中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2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