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
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刘康2019-07-05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Northwesternuniversity目录01概述1.1背景1.2术语与定义1.3评价目标与原则1.4评价指标1.5评价技术流程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1土地资源评价2.2水资源评价2.3环境评价2.4生态评价2.5灾害评价2.6集成评价0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3.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3.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3.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04综合分析4.1资源环境禀赋刻画4.2空间格局特征分析4.3潜力分析1.1背景1.2术语与定义1.3评价目标与原则1.4评价指标1.5评价技术流程概述1.1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家政策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要求,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划定“三区三线”。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其形成的“压力-能力-潜力”和“分区格局研判-问题风险识别-开发潜力分析”三层次结论,能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新时期双评价工作切入点: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承载力的论述1.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2.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承载力的论述4.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5.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做到“治未病”;6.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7.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双评价回答:1.哪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限制性因素(短板)是什么2.能用多少(规模、强度)哪里能用1.适合做什么建设、农业、生态怎么用承载能力适宜性工作目的:1.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2.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3.提出空间布局和相关指标数据建议,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1.2术语与定义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服务功能人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压力支撑力自然•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支持功能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1.2术语与定义指国土空间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城镇建设区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1.2术语与定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可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根据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要求,主要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调节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表征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1.3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目标评价原则尊重规律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简单易行评价原则通过双评价,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边界,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1.承载能力低的区域,不适合大规模建设开发/农业开发;2.承载能力低的区域,也存在建设开发/农业开发适宜程度较高的区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1.4评价指标功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生态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敏感性:水土流失、石漠化、沙漠化、沙源流失、海岸侵蚀等农业生产农业耕作条件:坡度、高程、土壤质地水资源丰度: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海洋牧场资源利用条件:初级生产力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光热条件、土壤环境容量;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流速、海水水质盐渍化敏感性气象灾害风险:干旱、洪涝、寒潮等;海洋灾害风险:海浪、海冰等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条件: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水资源丰度:降水量、水资源总量省级(区域):港口资源利用条件:岸线,水深;市县级可选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风速、流速、潮差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市县级:地质灾害风险: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海洋灾害风险:风暴潮、海啸等注:针对区域特征与问题确定相应指标,如内陆地区不涉及海洋相关指标,东部地区不涉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等。如有其他影响较大的因素,可适当加入。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基础数据库构建数据处理要素分析指标计算阈值率定等级划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生态保护等级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生态备选区域农业备选区域城镇备选区域+++斑块集中度生态廊道重要性地块连片度地块集中度综合优势度生态保护重要性分区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资源环境禀赋刻画空间格局特征分析问题与风险识别潜力分析单项评价集成评价数据准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1.5评价技术指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2.1土地资源评价2.2水资源评价2.3海洋资源评价2.4环境评价2.5生态评价2.6灾害评价2.7集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1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分别采用农业耕作条件、城镇建设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坡度、高程等综合反映。评价时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评价方法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2)城镇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农业耕作条件]=f([坡度],[高程],[土壤质地])注:除以上因素外,对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还可考虑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因素。[城镇建设条件]=f([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注:除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条件外,对于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如西南地区),还应考虑地形起伏度指标。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2.1土地资源评价影响因素分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坡度3°3-8°8-15°15-25°≥25°高程1000m1000-2000m2000-3000m3000-4900m≥4900m土壤质地粘质土壤土砂壤土沙土砺质土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土地资源评价因子分级表注: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和土壤质地,将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种类型。➢高程≥4900m区域,农业和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000-4900m之间,将坡度分级降2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等级,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高程在2000-3000m之间,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等级。➢在上述基础上,将土壤质地为沙土和砾质土的区域,分别降1级和2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的最终结果。➢针对城镇土地资源评价时,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100-200m的区域,将评价结果分别降2级和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2.2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保障能力。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通过区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反映。评价方法[水资源丰度]=f([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注:[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内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后剩余量的和。降水量(mm)等级水资源总量(万m3/km2)等级200干旱5差200-400半干旱5-10较差400-800半湿润1
本文标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9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