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歌曲《松花江上》分析
歌曲《松花江上》作品赏析姓名:李帅学号:Y101340206专业:声乐指导老师:沙涛学院:音乐学院歌曲《松花江上》作品赏析内容摘要:《松花江上》是张寒晖(1902—1946)于1936年秋在西安二中教书时谱写的独唱歌曲。作者以饱含热泪的如泣如诉的音调,愤恨哀伤的情绪,揭示出当时因遭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倾诉着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张寒晖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戏剧活动家。河北定县人。“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心声,而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是我国抗战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关键词:调性曲式,艺术处理,情感表现,艺术形象一、作者简介歌曲《松花江上》于1937年7月12日创作于西安,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张寒晖(1902—1946),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还有《军民大生产》也是他改编的。其中,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可见,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作者的音乐创作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想深刻地了解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三、歌曲结构分析《松花江上》采用降E大调,3/4拍,为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第1—20小节)有两个乐段,第二乐(第11—20小节)段实际上是第一乐段(第1—10小节)的变化重复。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叙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二乐段的结尾,旋律从高音“1”下行级进到中音“1”,加强了歌曲悲痛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惨痛心情。第二部分(第21—52小节)转入g小调。前两个乐句(第21—30小节)基本相同,只在结尾的三个音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令人热泪涟连;而在后面(第31—52小节)的旋律进行中,它又多次以不同的变形出现,感情内在压抑,给人以一唱三叹、环回萦绕的强烈印象。这悲愤交加的声音,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当尾声(第53—61小节)“爹娘啊……”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四、歌曲情感分析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情感占有主导地位,它是歌唱的灵魂。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也正是歌唱表现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艺术表现时,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情感,才能用准确的情感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创造出准确的艺术形象。歌曲《松花江上》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共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外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然而,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因为,在歌曲表现中,情感的根源来自情感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所以,必须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辩证地统一起来,创造出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吻合的歌曲意境。任何偏离歌曲思想内容的情感表现,都不符合艺术表现的规律,甚至可能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意境产生破坏作用。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运用美的声音去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创造歌唱的艺术美,是歌唱的首要任务。美的声音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声音,创造出艺术美。1.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美的声音是相对的,歌唱中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内容和情感要求下的音色美。效果美是指内容、情感和技巧相结合,能创造出完美艺术效果的声音美。歌曲《松花江上》用暗淡、深沉的音色表现的是一种凄惨、悲愤的情绪,而把它用于表现热情、明朗的情绪,它就不美了,因为它脱离了内容和情绪的要求。所以说,美的声音不是绝对的,只有与歌曲内容和情绪紧密结合的声音才是最完美的。2.声音的情感色彩美的声音必然包含丰富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人用声音去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其实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再现。演唱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动,而人的审美活动,也总是和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情带声、以声动情,才能使歌唱表现声情并茂。演唱者必须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它倾注到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中去,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总之,歌唱者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的语言规律、音乐风格特点以及结构形成之后,就要将个人对作品的感情体验融进其内,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展开内心的音乐想象,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形象。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对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情感发展的层次变化等等进行整体的设计构思,选择最佳的演唱手段,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参考文献《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男生卷陈剑波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第一版《音乐创作》2009年第六期《艺术歌曲概论》于笃刚主编王大燕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第一版
本文标题:歌曲《松花江上》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1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