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第一课时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推断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学以致用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总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与之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一、看具体语境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1)乃设九宾礼于廷()(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况于将相乎()(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6)赵尝五战于秦()(7)长于臣()在被对于向从比同,跟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二、看对应位置“因”和“乘”位置对应,由“乘”是“趁着”的意思,推断“因”也是此义。“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有利的形势。“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看语气表达“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④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⑤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判断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表肯定语气表陈述或解释语气表祈使语气课堂演练: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⑤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四、看句式特点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介词“比”的意思。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省略句式,“与之”,“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课堂演练:①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被”的意思。被动句,“于”表被动,是介词“被”“受”的意思。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使不辱于诸侯。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五、看代入检验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不同B“因”“乃”:“于是”“止”“仅”:“只”1.联系语境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2.区分虚词准确判定虚词和实词同形的词在句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不要误虚为实。六、解答虚词题的注意事项:3.特殊虚词a.把握“诸、盍、焉、耳、尔、旃、叵”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虑。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七、解答虚词题的思路:友情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反馈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凭用,拿来,连词用以,用来因为2、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⑧、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⑨、宋何罪之有?⑩、古之人不余欺也!⑾、吾尝终日而思矣。兼词:于此助词:的句末,表感叹介词:凭借助词:的句末,表感叹连词,表顺承连词,就连词,因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连词,表修饰,地文言文实词第一课时文言实词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20个实词,掌握实词的推断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学以致用文言实词“常见实词”,我们以课本附录中的“文言文常用实词表”及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根据上下文意限制判定该实词的义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偏义复词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⑴张良出,要项伯。:⑵臣愿奉璧西入秦:⑶拜书送于庭:⑷如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⑺赢粮而景从: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邀”,邀请。通“捧”,用手托。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通“按”,察看。通“穆”通“熟”,仔细。通“影”。通“授”,讲授。古今异义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若能以吴越之从与中国抗衡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余叩所以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爱人(女方)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今义:很、大(副词)古义:缘故(名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旦日,卒中往往语9、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先帝不以臣卑鄙1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肯动脑筋古义:处处今义:常常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古义:出身低微,地位鄙贱。今义:品质恶劣古义:不超过今义:转折连词一词多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派)(出使)(让)(使臣)(白白的)(只,只不过)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父母:父亲和母亲,这里专指母亲。弟兄:弟弟和兄长,这里专指兄长。•1、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⑤古之遗爱也(恩惠)•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喜欢)⑥⑥隐藏反馈练习:2、指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A、璧有瑕,请指示王B、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C、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D、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古义:指出,给人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品头或书面意见古义:肴山以东、函谷关以西今义:山东省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肯动脑筋3、指出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小知不及大知: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C、三餐而反: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猥不敢相烦通“消”,消散通“智”,智慧。通“返”,返回。通“褥”,草席。无:通“毋”,不要C•4、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①朝服衣冠(zhāo早晨)•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③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⑤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⑥期年不听朝(通“潮”)•⑦坐南朝北(对、向)⑥⑥朝政5、下列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渌水荡漾清猿啼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B.左右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拉)(牵,拉,引申为掉转)迫近凄清清脆险要的地方稳定、稳固D•6、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①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②动以朝廷为辞(借口)•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④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⑤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⑦大礼不辞小让(推辞)⑦⑦讲究,计较第三课时文言文词类活用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词类活用的推断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学以致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3、置人所罾渔腹中4、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5、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6、顺流而东一、名词用作动词7、舍相如广成传舍8、左右欲刃相如9、乃使从者衣褐舍:安置住宿刃:用刀杀衣:穿王:称王籍:登记罾:捕捞侯:称侯家:安家东:向东流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外连衡而斗诸侯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吞二周而亡诸侯6、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7、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8、欲因此时降武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使……为边界)(使……生)(使……长肉)(使……争斗)(使……灭亡)(使……灭亡)(使……为王)(使……投降)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孟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8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