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一章1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内容提纲1周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及影响(1)《周礼·考工记》(2)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2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周易(2)管子(3)《孙子兵法》和《商君书》3阴阳五行学说及风水学4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1)曹魏都城邺城(2)隋唐都城长安(3)北宋东京开封(4)宋代平江府(5)明代北京城(6)清代北京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yi)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极:顶端,最高点,尽头)、“首善之区”(最好的地方;首都)的都城建设上。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丰富,实物广泛,形制特殊,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最古老的规划思想早就在城市诞生之前就已经孕育。随着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得到充实完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先秦多样化”和“两汉之后一统局面形成”这两个阶段。——参见: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秦以前,夏代由于生产能力很低,基本尚未形成较大的城市,但是夏代的治水、观察天文、农业生产和初级建设活动,为殷商、西周的城市兴起和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这一时期还未形成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到了西周,受《周礼》的影响,周公建成了洛邑,产生了最初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我国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并非夏商周一脉相承,而是在殷商与周的交替之际出现了重大的转型,并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以《周礼》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制的产生。——参见:文超祥.论西周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J],规划师,2007(10):90-92——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1、周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及影响(1)《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中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太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北),后面为集市(南)。“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建立了我国早期政治型城市的一种典范。一套营国制度对许久以来营都建邑的经验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制订了各级城邑严谨而规范的模式。成为以后历朝封建城市规划原则的基本依据。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2)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明确无疑的等级制思想,贯穿于都城规划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杰出的城市规划艺术观——“礼乐思想”;•造就天地祖宗在城市中的显赫位置和特有的空间环境。——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周礼·考工记》的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可以说《周礼·考工记》营国是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呈现理性的空间序列。——苏畅,周玄星.《管子》与《周礼》营国思想比较[J],华中建筑,2008(12):147-150——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2、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时代,是政治思想极为活跃、战争频繁的时代,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从东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看,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自商至西周,随着奴隶制的巩固,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思想诞生前后,由崇尚占卜鬼神到遵循周易、周礼等有系统的奴隶制思想为指导的转变。而自西周至东周,则可以看到,随着封建制度替代奴隶制度的社会激烈变动,周代维护奴隶制的规划思想受到各霸主国家的挑战,从而向多样化转变。”——参见: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1)周易五经之首《周易》中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古代政治家提倡的天下有“道”的“道”的内涵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促进了整体规划思想的建立和“象天法地”方法的运用。在运用中,自然地发展了“相土”和“占卜”两种最古老规划方法。《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凡之阳宅则有阳气抱阴,阴者则有阴气抱阳……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说明了中国古人在不断地聚居实践中,总是在寻找最好的自然环境,用以满足所需求的食物、安全与舒适的居住和便捷的建筑营造。古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宇宙(大周天),而人是一个小宇宙(小周天);大、小宇宙之间的建筑被视为中宇宙,是大小周天的过渡。天为阳,地为阴,建筑和院子是天地贯通一气的媒介。院子、天井因而成为天地、阴阳的相交之处。——何兆兴.老宅第[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7-96——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由“观物取象”形成产生的春秋时代的“象天法地”规划思想,是古代城市规划模拟天体的渊源。•形成“形胜”论,在都市规划建设中广泛的运用。•对“数”的追求,以及揭示“数”与“象”的关系。•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称之为“道”。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2)管子《管子》一书全面精辟地讲述了古代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居民组织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划分、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以及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几乎所有古代城市规划重要领域。《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管子》的整个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及其在临淄城的成功实践,是我国最早期的城市整体规划的理论。——汪德华.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40《管子》营国思想不是空泛的纯理论,可以说对临淄城的最后成型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苏畅,周玄星.《管子》营国思想于齐都临淄之体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7-52——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齐国临淄旧为商代夷族薄姑氏故地,带山披海,自然条件优越。城池建在地势较高的临淄河冲积扇形地面的前缘,城北是黄河三角洲的南端,那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城东北是莱州湾,多产鱼盐,城南山区矿藏丰富。临淄自姜尚营建开始,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到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为止,共830年之久,城市发展极其繁荣,号称“冠带衣履天下”。《管子》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管子》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其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以《管子》营国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由宗法礼制政治中心向经济文化中心的转化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其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苏畅,周玄星.《管子》营国思想于齐都临淄之体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7-52——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这两种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管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之前,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他们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富于个性的城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也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即“真”、“善”、“美”的理性主义追求的思想,以及“强烈的整体意识”和“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院落套院落)”。不难看出,我国在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思想。——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3)《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3、阴阳五行学说及风水学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孳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第一章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1)如何看我国古代风水学?“葬者乘生气也。经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汉语大词典》(1993)对“风水”的解释义项之一是“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辞源》(1981)和《辞海》(1982)对“风水”进行解释时,仅列了这一义项。在《辞海》(2000:1851)中被定义为: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一章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1841 .html